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产学研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 研究基础 | 第29-3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2-3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借鉴 | 第36-54页 |
·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 第36-46页 |
·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 第36页 |
· 产学研合作的系统结构 | 第36-39页 |
·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功能 | 第39-40页 |
·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 第40-46页 |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6-53页 |
·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6-49页 |
· 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9-51页 |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 第54-73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选 | 第54-61页 |
·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 第54-59页 |
· 演化路径与模式选择 | 第59-61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螺旋模型 | 第61-72页 |
·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本质属性 | 第61-62页 |
· 三重螺旋模型 | 第62-66页 |
· 三重螺旋模型中各方的职能定位分析 | 第66-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析 | 第73-86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类与特点 | 第73-74页 |
· 合作风险的分类 | 第73-74页 |
· 合作风险的特点 | 第74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的形成 | 第74-77页 |
· 合作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74-75页 |
· 合作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75-77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担 | 第77-84页 |
· 影响合作风险分担的因素 | 第77-78页 |
· 合作风险分担原则 | 第78-80页 |
· 合作风险分担主体 | 第80页 |
· 合作风险的分担指标体系 | 第80-82页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合作风险分担模型 | 第82-83页 |
· 合作风险分担模型的MATLAB程序 | 第83-84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防范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监督制约与知识产权保护 | 第86-120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 第86-98页 |
·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含义 | 第86-87页 |
· 当前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87-88页 |
· 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 第88-98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98-107页 |
· 监督、制约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含义 | 第98-99页 |
· 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99-107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107-119页 |
· 国家级高速铁路科技创新实体的类型 | 第107-108页 |
·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特点 | 第108-109页 |
·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109-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 | 第120-144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分配概述 | 第120-124页 |
· 合作收益分配的目标 | 第120页 |
· 合作收益分配的原则 | 第120-121页 |
· 合作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121-123页 |
· 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的前提条件 | 第123-124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第124-138页 |
· 基于修正Nash谈判模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第124-131页 |
· 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第131-133页 |
· 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第133-134页 |
· 熵权的概念 | 第134-136页 |
· 基于熵权法的合作收益分配协商模型 | 第136-138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的分配方式 | 第138-143页 |
· 合作收益分配的主要思路 | 第138-139页 |
· 协商分配比例的确定及各参与方收益的分配 | 第139-143页 |
· 算例 | 第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 | 第144-173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概述 | 第144-145页 |
· 合作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144页 |
· 合作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144-145页 |
· 合作绩效评价原则 | 第145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 第145-146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框架 | 第145页 |
· 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要素 | 第145-146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46-161页 |
· 构建的依据 | 第146-148页 |
· 构建的原则 | 第148-149页 |
· 构建的程序 | 第149-150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0-155页 |
· 指标体系的内涵及考核标准 | 第155-161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 第161-165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的原则 | 第161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61-164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 第164-165页 |
·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算例 | 第165-171页 |
·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65-168页 |
· 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 第168-1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 第173-196页 |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概况 | 第173-179页 |
· 立项依据 | 第173-177页 |
· 建设思路 | 第177-179页 |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方针与内容 | 第179-183页 |
· 建设目标与方针 | 第179-180页 |
· 建设内容 | 第180-183页 |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 | 第183-189页 |
· 机构设置 | 第183-184页 |
· 机构职责 | 第184-185页 |
· 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 第185-189页 |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与成效 | 第18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96-19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96-197页 |
· 展望 | 第197-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附录 | 第211-221页 |
致谢 | 第221-2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222-22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