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
页 |
ABSTRACT | 第11-16
页 |
前言 | 第16-18
页 |
第一章 高分子材料的筛选 | 第18-30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19-20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19
页 |
· 仪器 | 第19-20
页 |
· 细胞株 | 第20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2
页 |
· 细胞培养 | 第20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20
页 |
· 包封率测定 | 第20-21
页 |
· 稳定性考察 | 第21
页 |
· 体外表达效率考察 | 第21-22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2-28
页 |
· 包封率 | 第22-24
页 |
· 稳定性考察结果 | 第24-25
页 |
· 体外表达效率 | 第25-28
页 |
4 讨论 | 第28
页 |
5 小结 | 第28-30
页 |
第二章 转铁蛋白修饰的载体高分子及其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 | 第30-54
页 |
第一节 PAMAM-PEG-Tf的合成和体内外评价 | 第32-44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32-33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2
页 |
· 仪器 | 第32-33
页 |
· 实验动物 | 第33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5
页 |
· PAMAM-PEG-Tf的合成 | 第33-34
页 |
· PAMAM-PEG-Tf的结构鉴定 | 第34
页 |
· 不同PAMAM载体高分子体外性质的考察 | 第34-35
页 |
· 不同PAMAM载体高分子的体内分布 | 第35
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5-41
页 |
· PAMAM-PEG-Tf的结构鉴定 | 第35-38
页 |
· 载体高分子体外性质的考察结果 | 第38-40
页 |
· 不同载体高分子的体内分布结果 | 第40-41
页 |
4 讨论 | 第41-43
页 |
· 合成的载体高分子 | 第41-42
页 |
· 载体高分子的细胞摄取 | 第42
页 |
· 载体高分子的脑靶向效率和体内分布评价 | 第42-43
页 |
5 小结 | 第43-44
页 |
第二节 PAMAM-PEG-Tf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评价 | 第44-54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4-45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44
页 |
· 仪器 | 第44-45
页 |
· 实验动物 | 第45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7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45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表征 | 第45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 | 第45
页 |
· 体外表达效率考察 | 第45-46
页 |
· 体内表达效率考察 | 第46
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47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7-50
页 |
· 纳米粒的表征 | 第47
页 |
· 纳米粒的稳定性 | 第47-48
页 |
· 纳米粒体外表达效率 | 第48-49
页 |
· 体内表达效率 | 第49-50
页 |
4 讨论 | 第50-53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细胞表达效率评价 | 第50-52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脑内基因表达 | 第52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在外周组织的基因表达分布 | 第52-53
页 |
· Tf作为脑靶向头基的局限性 | 第53
页 |
5 小结 | 第53-54
页 |
第三章 新靶向头基的评价 | 第54-65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55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55
页 |
· 仪器 | 第55
页 |
· 实验动物 | 第55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7
页 |
· 4℃和37℃条件下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55
页 |
· ~(125)I放射性标记Lf | 第55-56
页 |
· Lf受体在BCECs上的表征 | 第56
页 |
· 脑组织膜制剂制备 | 第56
页 |
· Lf受体在脑组织膜制剂上的表征 | 第56-57
页 |
· Lf的体内分布 | 第57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7-62
页 |
· 4℃和37℃条件下的摄取实验结果 | 第57-58
页 |
· 结合动力学实验 | 第58-59
页 |
· 结合饱和实验 | 第59-61
页 |
· Lf的体内分布结果 | 第61-62
页 |
4 讨论 | 第62-64
页 |
· Lf主要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脑部 | 第62
页 |
· Lf受体的表征和Lf的体内分布 | 第62-63
页 |
· Lf作为脑靶向头基的优越性 | 第63-64
页 |
5 小结 | 第64-65
页 |
第四章 乳铁蛋白修饰的载体高分子及其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 | 第65-79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65-66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65
页 |
· 仪器 | 第65-66
页 |
· 实验动物 | 第66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6-69
页 |
· PAMAM-PEG-Lf的合成 | 第66
页 |
· ~1H-NMR | 第66
页 |
· 不同PAMAM载体高分子体外性质的考察 | 第66-67
页 |
· 不同PAMAM载体高分子的体内分布 | 第67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67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表征 | 第67-68
页 |
· 体外表达效率考察 | 第68
页 |
· 体内表达效率考察 | 第68-69
页 |
· 数据分析 | 第69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9-76
页 |
· ~1H-NMR分析结果 | 第69-70
页 |
· 载体高分子体外性质 | 第70-72
页 |
· 不同载体高分子的体内分布结果 | 第72
页 |
· 纳米粒的表征 | 第72-73
页 |
· 纳米粒体外表达效率 | 第73-74
页 |
· 体内表达效率 | 第74-76
页 |
4 讨论 | 第76-78
页 |
· Lf修饰纳米粒的脑靶向效果 | 第76-77
页 |
· Lf修饰载体高分子及其载基因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77-78
页 |
5 小结 | 第78-79
页 |
第五章 乳铁蛋白修饰载基因纳米粒的脑内基因递释机制研究 | 第79-93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80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80
页 |
· 仪器 | 第80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0-84
页 |
· 4℃和37℃条件下的摄取实验 | 第80-81
页 |
· 细胞摄取抑制实验 | 第81
页 |
· BBB体外模型的建立 | 第81-82
页 |
· 跨BCECs单层转运实验 | 第82-83
页 |
· 透射电镜观察脑内纳米粒 | 第83
页 |
· 数据分析 | 第83-84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4-90
页 |
· 4℃和37℃条件下的摄取实验结果 | 第84
页 |
· 细胞摄取抑制实验结果 | 第84-86
页 |
· BBB体外模型的成功建立 | 第86-88
页 |
· 跨BCECs单层转运实验结果 | 第88-89
页 |
· 脑内纳米粒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89-90
页 |
4 讨论 | 第90-92
页 |
· PAMAM-PEG-Lf保留了PAMAM和Lf的性质 | 第90-91
页 |
· 跨BBB转运研究 | 第91-92
页 |
5 小结 | 第92-93
页 |
第六章 乳铁蛋白修饰的载基因纳米粒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上的药效学评价 | 第93-123
页 |
第一节 在6-羟多巴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上的药效学评价 | 第95-114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95-97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95-96
页 |
· 仪器 | 第96
页 |
· 治疗基因 | 第96-97
页 |
· 实验动物 | 第97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7-101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97
页 |
· ELISA法测定脑内GDNF的表达 | 第97
页 |
· 大鼠6-OHDA模型造模 | 第97-98
页 |
· 实验分组和给药过程 | 第98-99
页 |
· 行为学评价 | 第99
页 |
· 纹状体与黑质TH免疫活性检测 | 第99-100
页 |
· 高效液相检测神经递质 | 第100-101
页 |
· 数据分析 | 第101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1-111
页 |
· ELISA法测定脑内GDNF的表达量 | 第101-102
页 |
· 行为学评价结果 | 第102-104
页 |
· 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结果 | 第104-105
页 |
· 高效液相检测结果 | 第105-111
页 |
4 讨论 | 第111-113
页 |
· 多次给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 第111-112
页 |
· 多次给予脑靶向纳米粒对神经保护作用的增强 | 第112
页 |
· 6-OHDA模型的缺陷 | 第112-113
页 |
5 小结 | 第113-114
页 |
第二节 在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上的药效学评价 | 第114-123
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114-115
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114
页 |
· 仪器 | 第114
页 |
· 实验动物 | 第114-115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5-116
页 |
· 载基因纳米粒的制备 | 第115
页 |
· 鱼藤酮模型制备 | 第115
页 |
· 实验分组 | 第115-116
页 |
· 大鼠体重变化测定 | 第116
页 |
· 行为学评价 | 第116
页 |
· 免疫组织化学评价 | 第116
页 |
· 高效液相检测神经递质 | 第116
页 |
· 数据分析 | 第116
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16-120
页 |
· 鱼藤酮模型制备成功 | 第116-117
页 |
· 大鼠体重变化 | 第117-118
页 |
· 行为学评价结果 | 第118
页 |
· TH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结果 | 第118-119
页 |
· 纹状体中各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119-120
页 |
4 讨论 | 第120-122
页 |
5 小结 | 第122-123
页 |
全文总结 | 第123-125
页 |
创新性 | 第125-126
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26-12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
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142
页 |
致谢 | 第142-145
页 |
附件 | 第145-14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