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9页 |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8-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3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2-3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运行的理论基础 | 第39-67页 |
·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运行相关理论问题界定 | 第39-55页 |
· 技术与高新技术 | 第39-44页 |
· 技术联盟与高新技术产业 | 第44-48页 |
·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特点与分类 | 第48-50页 |
·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与运行 | 第50-54页 |
·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效果及其评价 | 第54-55页 |
·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运行的相关理论 | 第55-66页 |
· 交易成本理论与价值链理论 | 第55-56页 |
· 资源基础理论与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56-59页 |
· 博弈理论与协同学理论 | 第59-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动因分析 | 第67-93页 |
· 形成的成本动因分析 | 第67-69页 |
· 技术交易的“市场失灵” | 第67-68页 |
· 自行研究的“组织失效” | 第68-69页 |
· 降低创新成本的驱动 | 第69页 |
· 形成的价值动因与资源基础动因分析 | 第69-78页 |
· 价值链动因分析 | 第70-71页 |
· 资源基础动因分析 | 第71-77页 |
· 基于价值链的资源基础模型的构建 | 第77-78页 |
· 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动因分析 | 第78-83页 |
· 各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 第78-82页 |
· 技术创新能力耦合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82-83页 |
· 形成的风险控制动因分析 | 第83-89页 |
· 风险控制协同度概念的提出 | 第83-85页 |
· 风险控制协同度模型的构建 | 第85-87页 |
· 风险控制协同度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第87-89页 |
· 形成的社会责任动因分析 | 第89-92页 |
· 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 社会责任动因体系构成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运行中的动态合作博弈研究 | 第93-118页 |
· 形成运行中的阶段递进式动态合作博弈体系 | 第93-98页 |
· 博弈体系与博弈模型的关系 | 第93-94页 |
· 阶段递进式动态合作博弈体系与博弈模型的关系 | 第94-95页 |
· 阶段递进式动态合作博弈体系的构建 | 第95-98页 |
· 阶段递进式动态合作博弈体系中各阶段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98-116页 |
· 创立阶段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98-103页 |
· 高新技术研究阶段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103-108页 |
·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阶段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108-112页 |
·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化阶段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112-116页 |
· 阶段递进式动态合作博弈对策体系的构建 | 第116-117页 |
· 合作博弈对策体系的构建 | 第116-117页 |
· 合作博弈对策体系的功能 | 第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有效运行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118-147页 |
· 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视角 | 第118-119页 |
· 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118-119页 |
· 影响因素的分析视角 | 第119页 |
· 创立阶段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的构建 | 第119-125页 |
· 创立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120-124页 |
· 创立阶段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 运行阶段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的构建 | 第125-132页 |
· 运行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126-131页 |
· 运行阶段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131-132页 |
· 终止阶段及运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的构建 | 第132-136页 |
· 终止阶段及运行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132-135页 |
· 终止阶段及运行环境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135-136页 |
· 有效运行影响因素的阶段递进式影响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136-138页 |
· 阶段递进式影响关系分析 | 第136-137页 |
· 阶段递进式影响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137-138页 |
· 有效运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138-145页 |
· 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收集 | 第138-139页 |
·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139-143页 |
· 基于相对加权平均模型的影响权重计算 | 第143-144页 |
· 有效运行影响因素的结构权重模型 | 第144-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6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第147-176页 |
· 运行效果的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47-156页 |
· 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48-149页 |
· 阶段递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 第149-150页 |
· 阶段递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0-156页 |
· 运行效果的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56-165页 |
· 高新技术研究阶段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57-159页 |
·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阶段的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59-160页 |
·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化阶段的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60-162页 |
· 基于三阶段评价模型的阶段递进式动态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162-165页 |
· 运行效果的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模型的适用 | 第165-166页 |
· 适用的前置要件 | 第165页 |
· 适用流程的设计 | 第165-166页 |
· 基于运行效果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166-175页 |
· 实证研究概述 | 第167-168页 |
· 实证研究过程 | 第168-173页 |
·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173-1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7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效果的提高策略 | 第176-190页 |
· 基于创立质量与运行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76-186页 |
· 基于创立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76-181页 |
· 基于运行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81-186页 |
· 基于终止质量与运行环境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86-189页 |
· 基于终止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86-187页 |
· 基于运行环境质量的提高策略 | 第187-1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结论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6页 |
附录 | 第206-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213-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个人简历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