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22
页 |
绪论 | 第22-30
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23
页 |
二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3-25
页 |
三 研究的前提假定及核心概念 | 第25-27
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7-30
页 |
第一章 政党与政党民主建设 | 第30-57
页 |
第一节 政党是政治民主的产物和工具 | 第30-43
页 |
一 政党的本质和要素 | 第30-34
页 |
二 政党是政治民主的产物 | 第34-41
页 |
三 政党是政治民主的工具 | 第41-43
页 |
第二节 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 | 第43-48
页 |
一 政党政治 | 第43-45
页 |
二 政党制度体系 | 第45-46
页 |
三 狭义政党制度的分类 | 第46-48
页 |
第三节 政党民主与政党民主建设 | 第48-57
页 |
一 政党民主的内涵与结构 | 第48-51
页 |
二 政党民主建设及其社会生态 | 第51-53
页 |
三 政党民主建设之于政治民主建设的意义 | 第53-55
页 |
四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尤须加强政党民主建设 | 第55-57
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民主建设思想探析 | 第57-69
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 第57-62
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内党际民主建设思想 | 第62-65
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对外党际民主建设思想 | 第65-67
页 |
第四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政党民主建设思想的两点补充 | 第67-69
页 |
第三章 苏共政党民主建设模式剖析 | 第69-98
页 |
第一节 列宁时期:雏形初具 | 第69-86
页 |
一 另辟党内民主建设之路 | 第69-77
页 |
二 实行“一党专政”,同时初步意识到不能以党代政 | 第77-82
页 |
三 在国际共运中推行俄共(布)的建党模式 | 第82-84
页 |
四 对列宁探索的反思 | 第84-86
页 |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走向固化和恶化 | 第86-91
页 |
一 践踏党内民主 | 第86-88
页 |
二 强化“一党专政”,加剧党政不分 | 第88-89
页 |
三 确立联共(布)在国际共运中的“老子党”地位 | 第89-90
页 |
四“共产主义党治制” | 第90-91
页 |
第三节 斯大林之后:在软化和败坏中破产 | 第91-98
页 |
一 “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 | 第91-93
页 |
二 “持不同政见者”暗潮涌动 | 第93-94
页 |
三 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情结依旧 | 第94-95
页 |
四 先“左”后右葬送了苏共政党民主建设模式 | 第95-98
页 |
第四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建设镜鉴——兼谈如何对待社会民主党的政党民主建设 | 第98-119
页 |
第一节 朝鲜、越南、老挝、古巴执政党的政党民主建设 | 第98-102
页 |
第二节 西欧共产党的政党民主建设 | 第102-108
页 |
一 西欧共产党的政党民主建设主张 | 第102-106
页 |
二 对西欧共产党政党民主建设的评价 | 第106-108
页 |
第三节 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及其政党民主建设 | 第108-119
页 |
一 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之嬗变 | 第109-112
页 |
二 社会民主党的政党民主建设举措 | 第112-116
页 |
三 科学对待社会民主党的政党民主建设 | 第116-119
页 |
第五章 中共政党民主建设的社会生态分析 | 第119-156
页 |
第一节 影响中共政党民主建设的国内因素 | 第119-147
页 |
一 生产方式的状况 | 第119-122
页 |
二 国家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 第122-129
页 |
三 政治文化氛围 | 第129-133
页 |
四 社会主义的理念 | 第133-137
页 |
五 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判断 | 第137-142
页 |
六 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142-147
页 |
第二节 影响中共政党民主建设的国际因素 | 第147-154
页 |
一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全球化的兴起 | 第147-149
页 |
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伏 | 第149-150
页 |
三 国际人权公约带来的新课题 | 第150-151
页 |
四 世界性政党模式的转型 | 第151-153
页 |
五 世界性政党制度的变迁 | 第153-154
页 |
第三节 中共政党民主建设的动力、压力和阻力 | 第154-156
页 |
第六章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关于中共党内民主建设 | 第156-191
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共党内民主建设 | 第156-164
页 |
一 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 | 第156-158
页 |
二 党代表大会的地位得不到尊重 | 第158-160
页 |
三 党内监督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 第160-161
页 |
四 忽视对党员民主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 第161-162
页 |
五 个人崇拜泛滥 | 第162-164
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进展 | 第164-169
页 |
一 提高党代表大会和党委全体会议的地位 | 第164-166
页 |
二 加强党内监督 | 第166-167
页 |
三 重视保障党员权利,扩大党内选举中的民主因素 | 第167-168
页 |
四 反对个人崇拜,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 第168-169
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共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9-176
页 |
一 党内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人民民主 | 第169-172
页 |
二 党内个人集权问题并未从实质上得到解决 | 第172-173
页 |
三 党内监督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 | 第173-175
页 |
四 党内选举尚难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 第175-176
页 |
第四节 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思考及对策探讨 | 第176-191
页 |
一 牢固确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意识不动摇 | 第176-177
页 |
二 反对以党内派别为基础发展党内民主 | 第177-179
页 |
三 把党内民主置于高于民主集中制的地位 | 第179-181
页 |
四 党内权力必须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 | 第181-183
页 |
五 健全党内选举制度 | 第183-185
页 |
六 提高党内会议质量 | 第185-187
页 |
七 加大党务公开力度,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 第187-189
页 |
八 重视发挥党建网站的作用 | 第189-191
页 |
第七章 “党政需要分开,这个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关于中共执政民主建设 | 第191-232
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共执政民主建设 | 第191-196
页 |
一 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党政关系回顾 | 第191-192
页 |
二 建国初期:两个发展趋向 | 第192-194
页 |
三 反右派斗争之后:全局性的以党代政,党政合一 | 第194-196
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民主建设的进步 | 第196-203
页 |
一 开始扭转一切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委的局面(1978年底—1985年) | 第196-198
页 |
二 强调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关键(1986年—1989年上半年) | 第198-201
页 |
三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997年十五大以来) | 第201-203
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共执政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3-213
页 |
一 党委的一些工作机构成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组织载体 | 第203-206
页 |
二 政府机构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深受影响 | 第206-207
页 |
三 从中央到基层,党委书记的兼职、集权现象有所反弹 | 第207-213
页 |
第四节 改进中共执政民主建设的理论思考及对策探讨 | 第213-232
页 |
一 正确看待邓小平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党政分开问题上的态度 | 第213-215
页 |
二 正确理解与“党政分开”相关的几个概念的科学含义 | 第215-217
页 |
三 厘清“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的科学内涵及其关系 | 第217-221
页 |
四 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动党政分开 | 第221-227
页 |
五 把握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的“度” | 第227-229
页 |
六 科学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 第229-232
页 |
第八章 “多党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关于中共国内党际民主建设 | 第232-279
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共国内党际民主建设 | 第232-244
页 |
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对政党制度的探索和选择 | 第232-235
页 |
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第235-239
页 |
三“‘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 第239-244
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国内党际民主建设的改善 | 第244-253
页 |
一 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出科学的回答 | 第244-245
页 |
二 总结了中共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实践经验 | 第245-247
页 |
三 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第247-249
页 |
四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不断深入 | 第249-250
页 |
五 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有所重视 | 第250-251
页 |
六 加大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人事安排力度 | 第251-253
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共国内党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260
页 |
一 民主党派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 第253-255
页 |
二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第255-257
页 |
三 民主监督软弱乏力 | 第257-259
页 |
四 多党合作上下“冷热不均” | 第259-260
页 |
第四节 完善中共国内党际民主建设的理论思考及对策探讨 | 第260-279
页 |
一 以宽广的目光透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 | 第260-264
页 |
二 支持民主党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 第264-268
页 |
三 拓宽民主党派的参政通道,鼓励民主党派唱“对台戏” | 第268-272
页 |
四 我国的政党立法问题探析 | 第272-279
页 |
第九章 “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关于中共对外党际民主建设 | 第279-296
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共对外党际民主建设 | 第279-282
页 |
一 党际关系干扰国家关系 | 第280
页 |
二 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和世界革命中心 | 第280-281
页 |
三 造成一些共产党的分裂 | 第281-282
页 |
四 不计代价搞“输出革命” | 第282
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外党际民主建设的新局面 | 第282-288
页 |
一 确立了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 第283
页 |
二 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外交格局 | 第283-285
页 |
三 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 第285-288
页 |
第三节 优化中共对外党际民主建设的理论思考及对策探讨 | 第288-296
页 |
一 党际关系只能从属于并服务于国家关系 | 第289
页 |
二 承认意识形态差异的客观存在而又超越之 | 第289-291
页 |
三 “不当头”、“不扛旗”而又有所作为 | 第291-292
页 |
四 不干涉内部事务而又伸张正义 | 第292-293
页 |
五 针对不同政党的活动方式和经济实力采取不同对策 | 第293-294
页 |
六 发挥民主党派在中共对外党际民主建设中的襄助作用 | 第294-296
页 |
结束语 政党民主建设与“三个面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第296-305
页 |
参考文献 | 第305-328
页 |
后记 | 第328-3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