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指导小组成员 | 第1-3页 |
目录 | 第3-8页 |
表目索引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王先谦著作及其研究 | 第12-17页 |
一、“著书满家”王先谦 | 第12-13页 |
二、成果丰硕的王先谦及其著作研究 | 第13-17页 |
第二节 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日本源流考》研究 | 第18-19页 |
二、《外国通鉴》研究 | 第19-20页 |
三、《五洲地理志略》研究 | 第20-21页 |
四、对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的整体研究、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篇章结构、方法与创新 | 第23-25页 |
一、篇章结构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有关王先谦生平、学术与思想的若干问题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晚年疾病缠身的王先谦坚持完成外国史地著作的缘由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由门人代写”考辩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王先谦的“日本观” | 第29-34页 |
一、对日本的看法因时而异 | 第29-31页 |
二、对日本的关注包括方方面面 | 第31-32页 |
三、“日本之学,向以中国为转移” | 第32页 |
四、重视商业:“保商即裕国” | 第32-33页 |
五、推崇君主统治 | 第33页 |
六、日本学习外国成功,与其国具体情况有关 | 第33-34页 |
七、中国不能盲目照搬日本经验 | 第34页 |
第四节 王先谦的“西学观” | 第34-38页 |
一、讲西学之法 | 第35页 |
二、中西学比较 | 第35-37页 |
三、中西政治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国人编纂的第一部日本编年体通史:《日本源流考》 | 第38-104页 |
第一节 创作动机及体例、版本、内容 | 第38-45页 |
一、创作动机及条件 | 第38-39页 |
二、体例与版本 | 第39-41页 |
三、各卷内容 | 第41-43页 |
四、《日本源流考》勘误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编撰特色 | 第45-48页 |
一、采取为史书做“注”形式书写 | 第45-46页 |
二、连续时间标注模式,严格的编年体 | 第46-47页 |
三、卷二十二“识余”,补充对日本的总体知识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叙述重点 | 第48-56页 |
一、以日本国政治为核心 | 第48-53页 |
二、关注经济进展 | 第53-54页 |
三、关注日本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 | 第54-55页 |
四、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情况 | 第55页 |
五、考“源流” | 第55-56页 |
第四节 资料来源、利用 | 第56-74页 |
一、引用总体资料三千多处,百余篇目 | 第56-66页 |
二、史料主要由四种来源,来自中日西三类典籍 | 第66-73页 |
三、征引史料,取舍精审 | 第73-74页 |
第五节 构成《日本源流考》主体部分五部书分析 | 第74-84页 |
一、《大日本史》等五部书在《日本源流考》中所占比例 | 第74-76页 |
二、《日本源流考》对《日本史》的利用及其异同 | 第76-78页 |
三、《和汉年契》、《四裔编年表》也构成正文主体 | 第78-82页 |
四、《日本外史》主要作为注文,全书主干最重要的补充 | 第82-83页 |
五、《日本国志》,正文、注文、案语中都有 | 第83页 |
六、形成“接力”链条的资料利用总特色 | 第83-84页 |
第六节 史料价值 | 第84-91页 |
一、以61处“案语”表观点 | 第84页 |
二、辨析了历史模糊问题 | 第84-87页 |
三、补充记载了“小”叛乱 | 第87-88页 |
四、提出“天下禅代,独日本世王”观点 | 第88-90页 |
五、把神功皇后列为一代统治者 | 第90-91页 |
第七节 《日本源流考》与《日本国志》的关系 | 第91-104页 |
一、《日本国志》版本及史料价值的利用 | 第92-95页 |
二、《日本源流考》对《日本国志》的大量利用 | 第95-102页 |
三、《日本源流考》与《日本国志》的异同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历时十二载的《外国通鉴》成稿并逐步完善 | 第104-155页 |
第一节 “草稿本”: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 | 第104-123页 |
一、稿本“二十二卷”辨 | 第105-106页 |
二、保留着修改稿的形式 | 第106-112页 |
三、增加国家60余个 | 第112-122页 |
四、引用书籍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完善稿”:三十三卷《西国通鉴二次稿》 | 第123-146页 |
一、依据主要书籍——《万国通史》 | 第124页 |
二、参照之书《西史纲目》 | 第124-130页 |
三、《西国通鉴二次稿》内容 | 第130-134页 |
四、《西国通鉴二次稿》的特点 | 第134-139页 |
五、《西国通鉴二次稿》的史料价值 | 第139-146页 |
第三节 “一国”到“多洲”的演变 | 第146-150页 |
一、《日本源流考》到《外国通鉴稿》:“一国史”到“多国史” | 第146-148页 |
二、《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稿》、《西国通鉴二次稿》的“三级跳”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王先谦的“外国观” | 第150-155页 |
一、晚清其他题名含“外国”的史地书 | 第150-152页 |
二、王先谦的“外国观” | 第152-155页 |
第四章 《五洲地理志略》的内容及资料来源 | 第155-218页 |
第一节 版本及成书过程中缪荃孙的作用 | 第155-159页 |
一、晚清湖南刊刻的域外史地书籍 | 第155-156页 |
二、湖南学务公所刊《五洲地理志略》 | 第156-158页 |
三、缪荃孙与《五洲地理志略》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编排特色 | 第159-169页 |
一、各卷记载国家、地区 | 第159-163页 |
二、卷首:总论洲、海等 | 第163-166页 |
三、以欧洲为“五洲”之末 | 第166-167页 |
四、以“国”为序,大清国为第一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内容特色 | 第169-175页 |
一、重大国,兼小国 | 第169-170页 |
二、详中国,略外国 | 第170-172页 |
三、详述中国沿革历史 | 第172-173页 |
四、细列各国进出口等经济数据 | 第173-175页 |
第四节 资料来源 | 第175-195页 |
一、正文依据资料:《万国新地志》 | 第176-179页 |
二、列出引用88种资料(44种定简称) | 第179-182页 |
三、几种资料的著者或书名考辩 | 第182-184页 |
四、资料的四种来源 | 第184-189页 |
五、引用地图的出处及特点 | 第189-195页 |
第五节 资料运用特点 | 第195-198页 |
一、按照内容性质分为九类 | 第195-196页 |
二、不同地域用多种资料介绍 | 第196-197页 |
三、多用最新成果 | 第197-198页 |
第六节 学术价值 | 第198-210页 |
一、《五洲地理志略》扩大了世界认知范围 | 第199-202页 |
二、《五洲地理志略》注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第202-203页 |
三、王先谦对外国地名译名的贡献 | 第203-210页 |
第七节 同类文献比较 | 第210-218页 |
一、晚清“五洲”命名的书籍对世界的描述 | 第210-212页 |
二、与《五洲述略》比较 | 第212-215页 |
三、《五洲地理志略》与《瀛寰志略》 | 第215-218页 |
余论: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的特点及价值 | 第218-224页 |
一、王先谦外国史学系列研究 | 第218-219页 |
二、王先谦外国史地研究的治史思想 | 第219-221页 |
三、王先谦外国史地研究的资料引用与撰述原则 | 第221-222页 |
四、王先谦外国史地研究的学术贡献 | 第222-224页 |
附录一:王先谦学术系年 | 第224-240页 |
附录二: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引用书目提要 | 第240-276页 |
凡例 | 第240-242页 |
第一部分:《日本源流考》引用书目提要 | 第242-253页 |
一、国人著作 | 第242-249页 |
二、日人著作 | 第249-252页 |
三、西人著作 | 第252-253页 |
第二部分:《五洲地理志略》引用书目提要 | 第253-276页 |
一、地志 | 第253-263页 |
二、游记、日记 | 第263-266页 |
三、地图 | 第266-270页 |
四、史书 | 第270-273页 |
五、年鉴、课程、问答、辞典 | 第273-274页 |
六、兵书 | 第274页 |
七、政治法律 | 第274-275页 |
八、释名 | 第275页 |
九、规制 | 第275-276页 |
附录三: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所加条目 | 第276-315页 |
引用文献 | 第315-326页 |
后记 | 第326-32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