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5-19页 | 一、岩画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境遇与研究瓶颈 | 第15-17页 | 二、大众传播是打破瓶颈的最佳途径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9-25页 | 一、与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文化遗产”、“信息”和“大众传播” | 第19-24页 | 二、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一、生成“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的特殊土壤 | 第25-26页 | 二、现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缺失 | 第26-3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31-3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31页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文化遗产信息”概念、分类及特征 | 第33-55页 | 第一节 “文化遗产信息”是什么? | 第34-37页 | 一、“文化遗产信息”概念的产生和演化 | 第34-35页 | 二、“文化遗产信息”的含义和本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信息的分类 | 第37-40页 | 一、文教科普:传播最基础的文化遗产知识 | 第38页 | 二、品德培养:引导社会风尚 | 第38-39页 | 三、艺术传承:丰富当代艺术元素 | 第39页 | 四、商业塑造: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市场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 第40-45页 | 一、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信息的联系 | 第40-44页 | 二、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信息的区别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主要关注的媒介类型及特点 | 第45-49页 | 一、传统媒介:不可遗忘的传播阵地 | 第45-47页 | 二、新媒体:需要慎重对待的大众传播后起之秀 | 第47-49页 | 三、展览:让城市成为流动的展示空间 | 第49页 | 第五节 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思路 | 第49-55页 | 一、迫在眉睫的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 | 第49-50页 | 二、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思路 | 第50-55页 | 第三章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概述 | 第55-73页 | 第一节 岩画与文化遗产 | 第55-61页 | 一、岩画的定义 | 第55-57页 | 二、岩画的分类 | 第57-58页 | 三、岩画的内容题材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四、岩画的文化遗产性质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综述 | 第61-64页 | 一、贺兰山岩画的地理位置 | 第61-62页 | 二、贺兰山岩画的题材、制作方式 | 第62-63页 | 三、贺兰山岩画的年代、族属及内涵 | 第63-64页 | 四、贺兰山岩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 第64页 | 第三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解析 | 第64-68页 | 一、文化遗产本位信息 | 第65-66页 | 二、文化遗产衍生信息 | 第66-68页 | 第四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意义 | 第68-71页 | 一、推动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第68-69页 | 二、加快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69页 | 三、辅助拓宽贺兰山岩画研究思路 | 第69-70页 | 四、引导大众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化遗产观念 | 第70页 | 五、帮助岩画工作者树立专业自信 | 第70-71页 | 第五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的特殊性 | 第71-73页 | 一、年代跨度大,缺乏大量的历史资料 | 第71页 | 二、文献资料碎片化,不易整理 | 第71-72页 | 三、对岩画文化遗产信息的定位不准确 | 第72页 | 四、研究起步早,发展滞后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历史和现状 | 第73-95页 | 第一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的历史 | 第73-81页 | 一、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历史分期 | 第73-78页 | 二、在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初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 第78-81页 | 第二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现状 | 第81-84页 | 一、传统媒介:多样化的传播平台 | 第81-82页 | 二、新媒体:快捷的传播渠道 | 第82-83页 | 三、出版物:学术信息传播的阵地 | 第83-84页 | 四、展览:亦动亦静的展示方式 | 第84页 | 第三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 第84-88页 | 一、以文化遗产本位信息为主的传播内容 | 第84-85页 | 二、以文化遗产衍生信息为主的传播内容 | 第85-86页 | 三、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内容特点 | 第86-88页 | 第四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 第88-95页 | 一、传播频率研究 | 第88-91页 | 二、受众调查问卷分析 | 第91-95页 | 第五章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对策及思考 | 第95-105页 | 第一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误区 | 第95-98页 | 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结合不当 | 第95-96页 | 二、传播频率设计不当 | 第96页 | 三、为吸引受众的关注,频繁传播有待考证的推测性信息 | 第96-97页 | 四、忽视受众需求,传播目的不明确,对传播效果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 第97页 | 五、传播“两头重,中间轻” | 第97页 | 六、长久以来没有对贺兰山岩画媒介形象进行过完整的建构 | 第97-98页 | 第二节 提高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效果的紧迫性 | 第98-99页 | 一、受众认知度与大众传播投入不成比例 | 第98-99页 | 二、学术研究陷入瓶颈 | 第99页 | 三、贺兰山岩画遗产亟待保护 | 第99页 | 第三节 如何加强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效果 | 第99-103页 | 一、建立清晰的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媒介形象 | 第100页 | 二、保持持续有效的大众传播 | 第100页 | 三、有效利用受众反馈 | 第100-101页 | 四、制作高水品的信息产品 | 第101页 | 五、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传播团队 | 第101-102页 | 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持与学者的互动 | 第102页 | 七、合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传播引起受众的关注 | 第102页 | 八、适当娱乐化,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的价值 | 第103-105页 | 一、促成岩画研究领域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合作 | 第103页 | 二、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 第103页 | 三、为岩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 后记 | 第118-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