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秸秆还田的效应 | 第13-21页 |
·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3-16页 |
· 秸秆还田土壤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6-20页 |
·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1-23页 |
2 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油菜生长、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24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产量、氮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研究 | 第24页 |
· 油菜适宜稻草覆盖量及相应播种量的初步确定 | 第24页 |
· 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对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作物生产力、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油菜生长、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26-38页 |
· 前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盆栽试验 | 第26-27页 |
· 大田试验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出苗的影响 | 第28-30页 |
·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油菜苗情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苗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33-3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35-38页 |
4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产量、氮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研究 | 第38-55页 |
· 前言 | 第38-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 试验点概况 | 第39-40页 |
·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 试验操作 | 第41页 |
· 取样及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氮吸收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稻草还田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土壤无机氮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季氮素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5 油菜适宜稻草覆盖量及相应播种量的初步确定 | 第55-62页 |
· 前言 | 第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 试验1 | 第55-56页 |
· 试验2 | 第56-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不同稻草覆盖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1) | 第57-59页 |
· 稻草覆盖条件下增加播种量对油菜群体数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2) | 第59-6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6 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对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作物生产力、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 第62-78页 |
· 前言 | 第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 试验点概况 | 第62-63页 |
· 试验设计及操作 | 第63-64页 |
· 取样及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 计算方法 | 第65页 |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66-68页 |
·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内部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8-70页 |
· 连续稻轩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双季稻一油菜轮作系统的氮碟钾养分平衡 | 第70-71页 |
·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及碳的收支平衡 | 第72-7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75-78页 |
7 全文总结 | 第78-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创新点 | 第79-80页 |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79页 |
· 结论的创新 | 第79-8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