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4页 |
· 绪论 | 第24-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1-35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33-35页 |
·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35-60页 |
· 理论综述 | 第35-44页 |
· 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 | 第35-38页 |
· 产业升级和转型理论 | 第38-44页 |
· 产业集聚的理论拓展与应用研究 | 第44-53页 |
· 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44-48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48-53页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 第53-58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53-57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 第60-91页 |
·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的基本含义和机理 | 第60-63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 | 第60-61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含义和成因 | 第61-63页 |
·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63-65页 |
· 功能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 第65-72页 |
· 制造业基本性活动外包与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发展 | 第65-66页 |
· 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机制与关系 | 第66-72页 |
·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关系 | 第72-88页 |
· 制造业支持性活动外包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 | 第72-74页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知识溢出的渠道 | 第74-75页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型分析 | 第75-85页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 | 第85-88页 |
· 小结 | 第88-91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91-120页 |
· 研究的对象区域和行业 | 第91-94页 |
· 区域 | 第91-93页 |
· 行业 | 第93-94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94-104页 |
· 变量的选取 | 第94-98页 |
· 模型选择与估计 | 第98-99页 |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04-118页 |
· 变量选取 | 第104-106页 |
· 样本及数据的选择 | 第106-107页 |
·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107-111页 |
· 中介效应模型估计及检验 | 第111-113页 |
·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113-118页 |
· 小结 | 第118-120页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分类研究 | 第120-164页 |
·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22-138页 |
· 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 第122-123页 |
·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 第123-124页 |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 第124-128页 |
· 案例分析: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28-137页 |
· 中心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 第137-138页 |
·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38-152页 |
· 先发工业化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 第138-140页 |
·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 第140-141页 |
· 先发工业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 第141-144页 |
· 案例分析:柳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44-151页 |
· 先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 第151-152页 |
·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52-162页 |
· 后发工业化城市的经济基础与区位禀赋 | 第152-154页 |
·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与内涵 | 第154-155页 |
· 后发工业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与区位 | 第155-156页 |
· 案例分析:防城港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第156-161页 |
· 后发工业化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机理 | 第161-162页 |
· 小结 | 第162-164页 |
·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建议 | 第164-184页 |
· 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及启示 | 第164-169页 |
· 积极实施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 | 第165-166页 |
·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城市氛围 | 第166-167页 |
· 注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支撑 | 第167-168页 |
· 启示意义 | 第168-169页 |
·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的政策与措施着力点 | 第169-170页 |
· 提升发达区域知识生产和外溢能力的政策与建议 | 第170-175页 |
· 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创新能力 | 第171-172页 |
· 有效拓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 | 第172页 |
· 加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新型集聚的支持 | 第172-173页 |
· 为创意阶层集聚提供优良的城市功能和环境 | 第173-174页 |
· 协调优化经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布局 | 第174-175页 |
· 提升后发达区域服务要素集聚设施和制度保障力的政策与建议 | 第175-179页 |
· 建设完善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网络设施 | 第176-177页 |
·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投资环境 | 第177页 |
· 稳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 第177-178页 |
· 优化经济和产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 | 第178-179页 |
· 提升关键性基础制度环境支撑力的政策与建议 | 第179-182页 |
· 培育多元化服务业竞争主体 | 第179-180页 |
· 努力加强和改善信用制度建设 | 第180页 |
· 寻求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 第180-182页 |
·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 | 第182页 |
· 小结 | 第182-184页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4-18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84-187页 |
· 研究展望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5页 |
致谢 | 第205-20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