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7页 |
1 端粒与端粒酶 | 第14-34页 |
· 端粒结构 | 第14-17页 |
· 内部端粒序列 | 第17-18页 |
· 端粒的表观遗传学 | 第18-24页 |
· 端粒异染色质结构 | 第21-22页 |
· 端粒RNA | 第22-24页 |
· 端粒行为 | 第24-27页 |
· Rabl构型 | 第24-25页 |
· 花束结构 | 第25-27页 |
· 端粒与rDNA | 第27-28页 |
· 端粒功能 | 第28-30页 |
· 端粒酶 | 第30-31页 |
· 端粒长度的维持机制 | 第31-32页 |
· 端粒、端粒酶与人类疾病 | 第32-34页 |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34-35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41页 |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 质粒探针 | 第37页 |
· 抗体和其它试剂 | 第37-41页 |
· 抗体 | 第37页 |
· 其它试剂 | 第37-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50页 |
· PCR和克隆 | 第41-44页 |
· 玉米亚端粒序列的克隆 | 第41页 |
· 茼蒿rDNA与端粒相融合序列的克隆 | 第41-42页 |
· 实时定量PCR | 第42页 |
· 反转录PCR产物克隆 | 第42-43页 |
· PCR引物列表 | 第43-44页 |
· 细胞核制片、染色质纤维制备和染色体制片 | 第44-45页 |
· 细胞核制备 | 第44页 |
· 染色质纤维制备 | 第44-45页 |
· 染色体制片 | 第45页 |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45-47页 |
· 质粒提取,探针标记 | 第45-46页 |
· 荧光原位杂交步骤 | 第46-47页 |
2.4 Southern blot杂交 | 第47-48页 |
· 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0-76页 |
1 玉米亚端粒序列MTAS1的克隆与分析 | 第50-57页 |
· MTAS1是一个两端具有倒置端粒重复序列的亚端粒序列 | 第50-52页 |
· Southern杂交显示MTAS1是一个串联重复序列 | 第52-53页 |
· MTAS1定位于某些染色体的末端 | 第53-55页 |
· MTAS1与端粒重复序列在染色体末端上的组织结构形式和联系 | 第55-57页 |
2 茼蒿中端粒与45S RDNA存在紧密的结构联系 | 第57-65页 |
2.1 45S rDNA与端粒共定位于染色体端部和间期细胞核 | 第58-61页 |
2.2 45S rDNA与端粒信号在染色质纤维上出现紧密的连锁关系 | 第61-62页 |
2.3 分子水平上端粒DNA与45S rDNA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第62-65页 |
3 端粒的转录和端粒酶活性检测 | 第65-76页 |
· 玉米中存在TERRA | 第65-70页 |
· TERRA或MTAS1的转录具有组织特异性 | 第70-71页 |
· 端粒酶活性检测 | 第71-76页 |
· 端粒酶活性检测实验体系建立 | 第71-73页 |
· 不同玉米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 | 第73-7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6-89页 |
1 玉米的端粒和亚端粒 | 第76-80页 |
· 染色体末端端粒重复单元的可能组织结构 | 第76-78页 |
· 倒置的端粒重复序列的可能起源 | 第78-79页 |
· 端粒相关序列的功能 | 第79-80页 |
2 端粒与45S RDNA之间的关系 | 第80-84页 |
· 染色体重排和同源重组 | 第80-81页 |
· 散布在rDNA序列中的内部端粒序列 | 第81-83页 |
· rDNA序列和端粒序列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紧密连锁,并暗示着存在功能上的联系 | 第83-84页 |
3 端粒的转录和端粒酶活性 | 第84-88页 |
· 端粒DNA和亚端粒序列MTAS1的转录 | 第84-85页 |
· TERRA的转录具有组织特异性和TERRA的可能功能 | 第85-86页 |
· 端粒染色质结构的表观遗传调控 | 第86-87页 |
· 端粒结构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 第87-88页 |
4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