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黄河三角洲土壤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 第15-48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形成及盐渍化特征研究 | 第15-32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特征 | 第15-23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中红粘层研究 | 第23-28页 |
· 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改良 | 第28-32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碳氮和污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2-44页 |
· 土壤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32-35页 |
·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44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科学意义 | 第44-48页 |
· 主要科学问题 | 第44-4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页 |
·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 科学意义 | 第47-48页 |
2 黄河三角洲土壤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 第48-65页 |
·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48-53页 |
· 野外调查与土壤景观描述 | 第48-50页 |
· 土壤剖面发生层样品采集 | 第50-51页 |
· 土壤剖面高分辨率样品采集 | 第51页 |
· 土壤及沉积物表层样品采集 | 第51-53页 |
· 土壤样品预处理与实验室分析 | 第53-61页 |
· 土壤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53-60页 |
· 数据统计与制图 | 第60-61页 |
· 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 | 第61-65页 |
· 采样和制样过程中的QA/QC | 第61-62页 |
· 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QA/QC | 第62-65页 |
3 黄河三角洲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利用研究 | 第65-90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形成与发生发育特征 | 第65-70页 |
· 黄河三角洲地质背景 | 第65-66页 |
· 黄河与三角洲土壤 | 第66页 |
· 地形地貌与三角洲土壤 | 第66-67页 |
· 气候与三角洲土壤 | 第67-68页 |
· 地下水与三角洲土壤 | 第68页 |
· 植被与三角洲土壤 | 第68-69页 |
· 人类活动与三角洲土壤 | 第69-70页 |
· 黄河三角洲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70-85页 |
· 黄河三角洲主要土壤类型 | 第70-72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剖面描述 | 第72-80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分布规律 | 第80-85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利用方式及其空间格局 | 第85-89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 | 第85-87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黄河三角洲潮滩到内陆土壤基本性质及养分特征研究 | 第90-113页 |
· 三角洲滩涂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0-92页 |
· 滩涂表层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0-91页 |
· 滩涂剖面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1-92页 |
· 三角洲湿地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2-94页 |
· 湿地表层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2-93页 |
· 湿地剖面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3-94页 |
· 三角洲农用地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4-101页 |
· 农用地表层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4-97页 |
· 农用地剖面土壤基本性质与养分特征 | 第97-101页 |
· 三角洲潮滩到内陆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101-112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101-103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利用方式变化特征 | 第103-105页 |
· 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 | 第105-106页 |
· 土壤碳氮的变化特征 | 第106-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5 黄河三角洲土壤重金属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第113-132页 |
· 三角洲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23页 |
· 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 | 第113-118页 |
· 土壤重金属在典型剖面中的分布及控制因素 | 第118-121页 |
·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解析 | 第121-123页 |
· 三角洲土壤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3-130页 |
· 土壤稀土元素的丰度 | 第123-125页 |
· 土壤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5-128页 |
· 土壤稀土元素分馏的主控因素 | 第128-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6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氯农药及石油烃的分布特征研究 | 第132-145页 |
· 三角洲土壤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 第132-141页 |
· 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132-136页 |
· 土壤有机氯农药来源解析 | 第136-140页 |
· 土壤有机氯农药的剖面分布特征 | 第140-141页 |
· 三角洲土壤石油烃的分布特征 | 第141-144页 |
· 土壤石油烃的含量与分布 | 第141-143页 |
· 土壤石油烃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143-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7 黄河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时空分布及形貌特征研究 | 第145-164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时空分布 | 第145-151页 |
· 红粘层的空间分布 | 第145-148页 |
· 典型剖面红粘层沉积年代 | 第148-151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形貌特征 | 第151-163页 |
· 红粘层粒度组成 | 第151-159页 |
· 红粘层色度特征 | 第159-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8 黄河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第164-197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矿物组成 | 第164-168页 |
· 红粘层矿物鉴定 | 第164-166页 |
· 红粘层铁氧化物性质 | 第166-168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化学组成 | 第168-180页 |
· 红粘层元素含量 | 第168-173页 |
· 红粘层风化指数 | 第173-176页 |
· 红粘层特征元素比值 | 第176-180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磁学特征与磁性矿物 | 第180-187页 |
· 常温磁学特征与磁性矿物 | 第180-186页 |
· 变温磁学特征与磁性矿物 | 第186-187页 |
· 三角洲土壤红粘层胶体的组成及特征 | 第187-195页 |
· 红粘层胶体的色度特征 | 第187-189页 |
· 红粘层胶体的矿物组成 | 第189-190页 |
· 红粘层胶体的元素特征 | 第190-192页 |
· 红粘层胶体的磁学特征 | 第192-1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9 黄河三角洲土壤红粘层的环境意义 | 第197-213页 |
· 红粘层对三角洲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 第197-202页 |
· 红粘层中土壤重金属的含量 | 第197-200页 |
· 红粘层中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 第200-201页 |
· 红粘层中重金属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201-202页 |
· 红粘层对区域土壤碳氮埋藏的意义 | 第202-211页 |
· 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碳氮同位素分馏 | 第202-204页 |
· 红粘层中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转化与富集 | 第204-206页 |
· 陆海相互作用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及沉积物碳氮的影响 | 第206-2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1-213页 |
10总讨论与主要结论 | 第213-228页 |
· 总讨论 | 第213-225页 |
· 黄河三角洲与国内外大河三角洲主要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213-216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及红粘层演变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探讨 | 第216-219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及红粘层对黄河上游及海岸带环境变化的指示 | 第219-220页 |
· 陆海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土壤与沉积物碳氮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 第220-222页 |
· 黄河三角洲土壤与区域生态社会格局及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 | 第222-225页 |
· 主要结论 | 第225-22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创新点 | 第226页 |
·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 第226-227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27-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61页 |
附录 | 第261-275页 |
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261-263页 |
图题汇总 | 第263-271页 |
中文图题 | 第263-266页 |
英文图题 | 第266-271页 |
表题汇总 | 第271-275页 |
中文表题 | 第271-272页 |
英文表题 | 第272-27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5-276页 |
作者简历 | 第27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75-276页 |
学术交流 | 第276页 |
参加科研项目 | 第276页 |
获得奖励 | 第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