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免疫机理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33页 | 1 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对人体的危害 | 第21-23页 | · 治疗 | 第23-25页 | 2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 | 第25-32页 | · 概述 | 第25-26页 | · 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 辨证分型 | 第27-28页 | · 治疗 | 第28-32页 | 3 问题和展望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3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3-35页 | · 病例来源 | 第33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4页 | · 心脾两虚证型标准 | 第34页 |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 排除标准 | 第34-35页 |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35页 |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3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 临床研究设计 | 第35页 | · 样本量估算 | 第35页 |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35页 | · 治疗方案 | 第35-37页 | · 疗效评价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1 病例收集情况 | 第39页 | 2 患者基线可比性分析 | 第39-41页 | · 三组性别比较 | 第39-40页 | · 三组年龄比较 | 第40页 | · 三组病程比较 | 第40-41页 | 3 患者主要研究指标的疗效比较 | 第41-48页 | · 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型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 第41-42页 | · 三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FS—14)比较 | 第42-43页 | · 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 | 第43-45页 | ·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比较 | 第45-46页 | · 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水平测定(血清IgG,IgA,IgM,C3和C4)比较 | 第46-47页 | · 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外周血CD3+、CD4+、CD8+)比较 | 第47-48页 | 4 三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第48-49页 | 5 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2-58页 | 1 研究设计思路 | 第52页 | 2 心、脾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系 | 第52-53页 | 3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 第53-54页 | 4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优势 | 第54页 | 5 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免疫机理探讨 | 第54-55页 | 6 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7 创新性 | 第56-57页 | 8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57页 | 9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1 文献研究 | 第58页 | 2 临床研究 | 第58-59页 | 3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