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1-35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两种相反观点 | 第21-23页 |
· FDI 对东道国收入水平的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3-29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 国内学者对倒U 假说的检验 | 第29-30页 |
· 国内学者关于FDI 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 第30-35页 |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资及地区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 第35-49页 |
· 国际资本流动福利效应模型 | 第35-36页 |
· Feenstra& Hanson 的跨国公司外购理论 | 第36-39页 |
·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 第39-45页 |
· 区位理论 | 第39-42页 |
· Krugman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42-45页 |
· 西方学者关于地区差距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 第45-49页 |
·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45-46页 |
·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46-49页 |
第4章 FDI 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特征及动态演变 | 第49-71页 |
· 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及动态演变 | 第49-56页 |
· 地区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 | 第49-51页 |
· 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动态演变 | 第51-56页 |
· FDI 的区域分布差异及变动趋势 | 第56-66页 |
·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 我国FDI 地区分布差异及演变轨迹 | 第58-66页 |
· FDI 和地区收入差距相关性分析 | 第66-71页 |
· 地区收入差距和FDI 区域分布差异的趋势分析 | 第66-67页 |
· 地区收入差距的来源分解 | 第67-71页 |
第5章 FDI 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71-89页 |
· FDI 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协整分析 | 第71-81页 |
·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第71-74页 |
· 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 | 第74-80页 |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80-81页 |
· 基于VAR 模型的FDI 与地区收入差距关系分析 | 第81-89页 |
·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 系统稳定性检验 | 第82-84页 |
·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 第84-86页 |
· 预测方差分解的解释 | 第86-89页 |
第6章 FDI 对地区收入差距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89-116页 |
· FDI 资本形成效应与地区收入差距 | 第89-96页 |
· FDI 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直接影响 | 第89-90页 |
· FDI 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间接影响 | 第90-96页 |
· FDI 技术溢出效应与地区收入差距 | 第96-99页 |
· 相关数据的处理与测算 | 第96-98页 |
· 基于省区样本的FDI 技术溢出效应计量分析 | 第98-99页 |
· FDI 工资溢出效应与地区收入差距 | 第99-109页 |
· FDI 企业工资与我国平均工资差异 | 第99-100页 |
· FDI 对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100-104页 |
· FDI 对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104-109页 |
· FDI、产业集聚与极化效应 | 第109-116页 |
· 我国FDI 与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9-113页 |
· 产业集聚极化效应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第7章 FDI 扩大地区收入差距的区位因素分析 | 第116-138页 |
· 影响FDI 资本形成效应的区位因素 | 第116-126页 |
· 劳动力因素 | 第116-117页 |
· 基础设施因素 | 第117-119页 |
· 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 | 第119-122页 |
·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 第122-124页 |
· 政策因素 | 第124-126页 |
· 影响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区位因素 | 第126-134页 |
· FDI 企业自身因素 | 第126-127页 |
· FDI 技术溢出的渠道 | 第127-130页 |
· 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 第130-133页 |
· 金融支持与技术溢出效应 | 第133-134页 |
· 影响FDI 工资溢出效应的区位因素 | 第134-138页 |
· 各地区R&D 人员的比重 | 第134-135页 |
· 各地区FDI 企业工资水平 | 第135-136页 |
· 各地区FDI 企业就业规模 | 第136-138页 |
第8章 中西部地区利用FDI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建议 | 第138-158页 |
· 中西部地区扩大FDI 利用规模,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 第138-143页 |
·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引资优势 | 第138-139页 |
· 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 第139-140页 |
· 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140-141页 |
· 丰富引资手段,改善市场准入水平 | 第141-143页 |
· 中西部地区以FDI 推动技术进步的对策与建议 | 第143-152页 |
· 调整引资策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 第143-144页 |
· 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市场竞争,畅通FDI 技术溢出渠道 | 第144-147页 |
· 提高R&D 投入和教育培训水平,增强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 第147-149页 |
· 加强金融支持,为内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 第149-152页 |
· 中西部地区以FDI 推动集群建设,创造集聚优势的对策建议 | 第152-158页 |
· 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外资流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 第152-154页 |
· 加强各类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的平台 | 第154-155页 |
· 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 | 第155-157页 |
·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消除恶性竞争 | 第157-158页 |
附录 | 第158-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0-18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