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10
页 |
第一章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 第10-18
页 |
· 前言 | 第10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原理和优点 | 第10-11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作用机理 | 第10-11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优点 | 第11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1-15
页 |
· 水解反应 | 第12-13
页 |
· 羟基的氧化反应和羰基的还原反应 | 第13
页 |
· 糖基化反应 | 第13
页 |
· 聚合反应 | 第13-14
页 |
· C-H 键的羟基化反应 | 第14
页 |
· 甲基化/去甲基化反应 | 第14
页 |
· 环氧化反应 | 第14
页 |
· 分子内酯化反应 | 第14-15
页 |
· 中药制剂的发酵 | 第15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发展趋势 | 第15-16
页 |
· 选育的优良菌种、优化和控制转化条件、研究开发新型发酵罐 | 第15
页 |
· 转化产物纯化条件的优化和新剂型的研究 | 第15-16
页 |
· 微生物转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展望 | 第16
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
页 |
第二章 积雪草苷的提取和纯化 | 第18-34
页 |
· 前言 | 第18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8-19
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
页 |
· 积雪草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0
页 |
· 积雪草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20-21
页 |
· 大孔树脂法精制积雪草苷的方法 | 第21
页 |
· 硅胶纯化积雪草苷的方法 | 第21
页 |
· 产物结构鉴定的方法 | 第21-22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3
页 |
· 积雪草苷含量的测定 | 第22-26
页 |
· 微波辅助固液浸取过程的研究 | 第26-28
页 |
· 大孔树脂法精制积雪草苷 | 第28-32
页 |
· 硅胶纯化积雪草苷 | 第32-33
页 |
· 结构鉴定 | 第33
页 |
· 结论 | 第33-34
页 |
第三章 积雪草苷转化菌株的筛选和最终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34-50
页 |
· 前言 | 第3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35
页 |
· 转化菌株 | 第35
页 |
· 培养基 | 第35-37
页 |
· 转化方法 | 第37-39
页 |
· 发酵液固相萃取方法 | 第39
页 |
· 积雪草苷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 检测 | 第39
页 |
· 积雪草苷转化率的估算 | 第39-40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
页 |
· 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对积雪草苷的转化结果 | 第40-41
页 |
· 黑曲霉对积雪草苷的转化结果 | 第41-43
页 |
· 积雪草苷最终代谢产物分子量测定结果 | 第43-45
页 |
· 积雪草苷最终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第45-46
页 |
· 积雪草苷转化可能的途径的推导 | 第46-49
页 |
· 结论 | 第49-50
页 |
第四章 微生物转化积雪草苷条件的优化 | 第50-79
页 |
· 前言 | 第50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6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0-51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6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75
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6-57
页 |
· 积雪草苷、最终代谢产物的含量的测定 | 第57-63
页 |
· 不同碳源以及不同浓度葡萄糖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63-65
页 |
· 不同氮源以及不同浓度蛋白胨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67
页 |
· 不同浓度及种类金属离子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67-70
页 |
· 不同初始pH 值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70-71
页 |
·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71-72
页 |
· 不同培养时间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72
页 |
· 不同培养温度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72-73
页 |
· 不同积雪草苷浓度对积雪草苷转化率的影响 | 第73-74
页 |
· 摇床震动频率对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和培养基内溶解氧以及发酵液黏度的关系 | 第74-75
页 |
· 积雪草苷生物转化条件的统计优化 | 第75-77
页 |
· 结论 | 第77-79
页 |
第五章 发酵罐培养试验的初步研究 | 第79-88
页 |
· 前言 | 第79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9-80
页 |
· 转化菌株 | 第80
页 |
· 培养基 | 第80
页 |
· 实验方法 | 第80-8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7
页 |
· 控制发酵液pH 值为4 时,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82-84
页 |
· 控制发酵液pH 值为5 时,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84-85
页 |
· 控制发酵液pH 值为3 时,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85-87
页 |
· 发酵罐放大试验的验证试验 | 第87
页 |
· 结论 | 第87-88
页 |
第六章 深绿卷柏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 | 第88-92
页 |
· 前言 | 第88
页 |
· 深绿卷柏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88-89
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88
页 |
· 酚类化合物 | 第88-89
页 |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89
页 |
· 有机酸类 | 第89
页 |
· 其它成分 | 第89
页 |
· 深绿卷柏的药理学研究 | 第89-91
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90
页 |
· 抗病毒作用 | 第90
页 |
· 降血糖作用 | 第90
页 |
· 皮肤创伤治疗 | 第90-91
页 |
· 呼吸系统治疗 | 第91
页 |
· 小结 | 第91-92
页 |
第七章 深绿卷柏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 第92-104
页 |
· 植物来源 | 第92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
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9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92-9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4
页 |
· 深绿卷柏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 第94-102
页 |
· 深绿卷柏挥发油的检测结果 | 第102-103
页 |
· 结论和分析 | 第103-104
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4-10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
页 |
附录 | 第113-135
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5-136
页 |
致谢 | 第13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