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微生物感染现状及其检测的意义 | 第14页 |
1.2 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14-24页 |
1.2.1 培养法 | 第14-16页 |
1.2.2 免疫检测法 | 第16-19页 |
1.2.3 分子检测法 | 第19-21页 |
1.2.4 质谱检测法 | 第21-22页 |
1.2.5 表面等离子体检测法 | 第22页 |
1.2.6 电化学检测法 | 第22-24页 |
1.3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技术 | 第24-32页 |
1.3.1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技术简介及分类 | 第24-27页 |
1.3.2 串联式石英晶体压电传感器及其响应原理 | 第27-28页 |
1.3.3 串联式压电传感器种类及其应用 | 第28-32页 |
1.4 适配体和抗菌肽及其应用 | 第32-35页 |
1.4.1 适配体及其应用 | 第32-33页 |
1.4.2 抗菌肽及其应用 | 第33-35页 |
1.5 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在抗生素提取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1.5.1 大孔吸附树脂简介 | 第35-36页 |
1.5.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36页 |
1.5.3 大孔吸附树脂在抗生素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6 论文构思 | 第37-39页 |
第2章 适配体-单壁碳纳米管压电传感器检测化脓性链球菌 | 第39-50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2.2.1 试剂和培养基 | 第40页 |
2.2.2 适配体和菌株 | 第40页 |
2.2.3 仪器 | 第40-41页 |
2.2.4 传感探针的构建 | 第41页 |
2.2.5 传感器检测化脓性链球菌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2.3.1 传感器检测化脓性链球菌原理 | 第41-44页 |
2.3.2 修饰叉指金电极结果表征 | 第44-45页 |
2.3.3 检测化脓性链球菌的典型响应曲线 | 第45-46页 |
2.3.4 适配体浓度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第46页 |
2.3.5 不同浓度的化脓性链球菌的响应曲线 | 第46-47页 |
2.3.6 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 第47-48页 |
2.3.7 牛奶样品的检测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多通道压电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研发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多通道压电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开发 | 第51-58页 |
3.2.1 多通道压电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原理 | 第51-52页 |
3.2.2 血培养仪下位机的开发 | 第52-55页 |
3.2.3 多通道压电全自动血培仪上位机微生物专家软件改进 | 第55-57页 |
3.2.4 配套培养瓶的制备 | 第57-58页 |
3.3 仪器性能测试 | 第58-61页 |
3.3.1 稳定性测试 | 第58页 |
3.3.2 检测模拟样本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分析 | 第58-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压电全自动血培养仪配套抗生素中和瓶的研发 | 第62-72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4.2.1 试剂和培养基 | 第63页 |
4.2.2 菌株 | 第63页 |
4.2.3 仪器 | 第63页 |
4.2.4 树脂的预处理 | 第63页 |
4.2.5 模拟血样的检测 | 第63-64页 |
4.2.6 吸附抗生素树脂的选择 | 第64页 |
4.2.7 正交实验选出混合树脂优组合用于培养瓶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4.3.1 压电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大肠杆菌的典型生长曲线 | 第64-65页 |
4.3.2 抗生素对全自动血培仪检测细菌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3 吸附抗生素树脂的选择 | 第66-67页 |
4.3.4 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混合树脂 | 第67-70页 |
4.3.5 混合树脂培养瓶用于血培仪检测含抗生素的模拟样本 | 第70-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Pleurocidin抗菌肽叉指金电极压电传感器快速检测微生物 | 第72-84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5.2.1 试剂和培养基 | 第73页 |
5.2.2 抗菌肽和菌株 | 第73页 |
5.2.3 仪器 | 第73-74页 |
5.2.4 对-巯基苯基重氮四氟硼酸盐(MBDT)的合成及其对SWCNT的修饰 | 第74-75页 |
5.2.5 Pleurocidin/SWCNT-MB/IDE传感探针的构建 | 第75页 |
5.2.6 传感器检测模拟血液样本中的微生物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5.3.1 IDE-MSPQC传感器 | 第76页 |
5.3.2 Pleurocidin/SWNTs /Au-IDE-MSPQC微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策略 | 第76-77页 |
5.3.3 Pleurocidin/ SWCNT-MB/ IDE探针的SEM表征 | 第77-79页 |
5.3.4 传感器检测大肠杆菌的典型响应曲线 | 第79-80页 |
5.3.5 抗菌肽浓度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第80页 |
5.3.6 传感器对临床血液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的检测及方法检出限 | 第80-82页 |
5.3.7 传感器对模拟血样的检测 | 第82页 |
5.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磁珠-适配体-Poly(A)DNA结合IDE-MSPQC传感器用于快速选择性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 第84-94页 |
6.1 引言 | 第84-8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6.2.1 试剂和适配体 | 第85-86页 |
6.2.2 菌株 | 第86页 |
6.2.3 仪器 | 第86页 |
6.2.4 磁珠-适配体-Poly(A)DNA和磁珠-捕获探针的制备 | 第86-87页 |
6.2.5 传感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 | 第8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6.3.1 磁珠-适配体-Poly(A)DNA/IDE-MSPQC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构建策略 | 第87-88页 |
6.3.2 传感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典型响应曲线 | 第88-89页 |
6.3.3 不同浓度的适配体对响应的影响 | 第89-90页 |
6.3.4 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 | 第90-91页 |
6.3.5 方法的选择性分析 | 第91-92页 |
6.3.6 构建的传感器法检测血液样本的准确性分析 | 第92页 |
6.4 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20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