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5-28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5-2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1.2 理论综述 | 第28-42页 |
1.2.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 第28-30页 |
1.2.2 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30-36页 |
1.2.3 养成机制相关研究 | 第36页 |
1.2.4 关于TRIZ创新理论 | 第36-42页 |
1.2.5 养成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 | 第4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2-4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43-4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45-47页 |
第2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实践特征和养成机制分析 | 第47-6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47-56页 |
2.1.1 创新与能力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47-52页 |
2.1.2 创新能力 | 第52-55页 |
2.1.3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2.2 创新能力的实践特征 | 第56-60页 |
2.2.1 创新能力是作为实践存在的 | 第56-57页 |
2.2.2 创新技能是践诺的主体与客体 | 第57-59页 |
2.2.3 实践中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 | 第59-60页 |
2.3 主体实践中的创造能力和机制 | 第60-67页 |
2.3.1 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催生创新能力养成机制 | 第60-62页 |
2.3.2 作为创新能力养成条件的创新能力养成机制 | 第62-65页 |
2.3.3 人的创新能力实践的成功-----创新能力主体与创新能力机制的统一 | 第65-67页 |
第3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结构和关键要素 | 第67-100页 |
3.1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概述 | 第67-70页 |
3.1.1 机制与创新能力机制 | 第67页 |
3.1.2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类型和特征 | 第67-70页 |
3.2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分析 | 第70-74页 |
3.2.1 外因机制分析 | 第70-71页 |
3.2.2 内因机制分析 | 第71-74页 |
3.3 大学生中创业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74-87页 |
3.3.1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一般构成要素 | 第74-76页 |
3.3.2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整体构建 | 第76-87页 |
3.4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 第87-100页 |
3.4.1 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以创业创新教育为依托 | 第87-89页 |
3.4.2 政策和法律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养成创新能力的公共机制要素 | 第89-94页 |
3.4.3 创业文化是养成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深层资源平台 | 第94-96页 |
3.4.4 物质资源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要素 | 第96-100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经验启示 | 第100-116页 |
4.1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100-110页 |
4.1.1 创新创业教育养成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能力 | 第100-106页 |
4.1.2 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孕育创业创新能力 | 第106-109页 |
4.1.3 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协同作用 | 第109-110页 |
4.2 物质资源平台与政策制度协同提升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 | 第110-116页 |
4.2.1 创建物质资源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110-112页 |
4.2.2 养成创业创新能力,发挥政策制度的保障功能 | 第112-113页 |
4.2.3 养成创业创新能力,强化物质资源与政策制度的协同作用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现状与分析 | 第116-131页 |
5.1. 问卷调研 | 第116页 |
5.2 影响大学生创业中养成创新能力的因素 | 第116-123页 |
5.2.1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高、看法淡漠、缺乏积极性 | 第117页 |
5.2.2 专业知识不强或缺乏实践锻炼 | 第117-118页 |
5.2.3 大学生的创造能力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118-119页 |
5.2.4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止于表面 | 第119-122页 |
5.2.5 参与创新技能践诺行动人不多、创新专利少 | 第122页 |
5.2.6 高校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的管理不健全 | 第122-123页 |
5.3.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23-126页 |
5.3.1 缺少真正的创业创新能力文化氛围 | 第123-124页 |
5.3.2 高校创业创新能力教育有待加强 | 第124-125页 |
5.3.3 创业创新能力环境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 第125-126页 |
5.3.4 缺乏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活动的实践环节 | 第126页 |
5.4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路径 | 第126-131页 |
5.4.1 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 第127-128页 |
5.4.2 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养成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 第128-129页 |
5.4.3 创建创业创新资源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 第129页 |
5.4.4 政策创新助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构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策略 | 第131-140页 |
6.1 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教育准则 | 第131-134页 |
6.1.1 推动创新教育教学的TRIZ理论 | 第131页 |
6.1.2 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业竞赛 | 第131-133页 |
6.1.3 创建创业践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 | 第133-134页 |
6.1.4 创业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 第134页 |
6.2 促进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发展的策略 | 第134-135页 |
6.2.1 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气氛 | 第134页 |
6.2.2 完善创业创新教育 | 第134-135页 |
6.2.3 完备创业创新政策 | 第135页 |
6.2.4 整合创业创新的资源 | 第135页 |
6.2.5 提升大学生的智力要素资源 | 第135页 |
6.3 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合作机制 | 第135-137页 |
6.3.1 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协同 | 第135-136页 |
6.3.2 建立资源供给体系和政策促进体系的协同机制 | 第136页 |
6.3.3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要素之间的协同 | 第136-137页 |
6.4 结论 | 第137-140页 |
6.4.1 完善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实践步骤 | 第137页 |
6.4.2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要素及其结构 | 第137-138页 |
6.4.3 养成创业中大学生创新能力机制的问题 | 第138页 |
6.4.4 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路径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附录 | 第143-1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