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言 | 第11-20页 |
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 | 第11-13页 |
二、社会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3-16页 |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 第16-17页 |
四、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与开拓 | 第17-20页 |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缘起及研究概况 | 第20-38页 |
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第20-32页 |
1.2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 第32-36页 |
1.2.1 “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中国学界的发源 | 第32-33页 |
1.2.2 中国政府与可持续发展 | 第33-35页 |
1.2.3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升华 | 第35-36页 |
1.3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特点 | 第36-38页 |
第2章 生态主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张 | 第38-59页 |
2.1 中西方哲学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 第38-42页 |
2.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 第42-44页 |
2.3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 第44-46页 |
2.4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困境及方法论上的失误 | 第46-54页 |
2.4.1 “自然的权利”所带来的困境 | 第47-49页 |
2.4.2 “内在价值”所带来的困境 | 第49-50页 |
2.4.3 环境伦理学的失误之处 | 第50-54页 |
2.5 环境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能成立 | 第54-55页 |
2.6 生态恐怖主义组织的启示 | 第55-59页 |
2.6.1 动物解放阵线 | 第55-57页 |
2.6.2 “地球解放阵线”成为美国内头号威胁 | 第57-59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张 | 第59-75页 |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59-62页 |
3.1.1 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 | 第59-60页 |
3.1.2 作为历史存在物的自然 | 第60-61页 |
3.1.3 人与自然的统一 | 第61-62页 |
3.2 实践——人与自然统一的媒介 | 第62-69页 |
3.2.1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63-64页 |
3.2.2 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 | 第64-66页 |
3.2.3 环境破坏的总根源在社会基本矛盾 | 第66-69页 |
3.3 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的历史内涵 | 第69-75页 |
3.3.1 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 第69-70页 |
3.3.2 人的全面发展 | 第70-71页 |
3.3.3 实现两个“提升”与人类自由解放 | 第71-75页 |
第4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两个分裂” | 第75-95页 |
4.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条件 | 第75-78页 |
4.2 实现资本主义生产两个条件的历史过程 | 第78-80页 |
4.3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 | 第80-85页 |
4.4 资本主义与环境问题 | 第85-88页 |
4.5 资本主义与贫富分化 | 第88-95页 |
4.5.1 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 | 第89-91页 |
4.5.2 国家范围内的贫富分化 | 第91-92页 |
4.5.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贫富分化 | 第92-95页 |
第5章 中国学者对环境/发展与资本关系的分析 | 第95-117页 |
5.1 《南山纪要》对发展主义的批判 | 第95-102页 |
5.1.1 资本的逻辑是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 第95-96页 |
5.1.2 消费主义文化是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 | 第96-98页 |
5.1.3 形而上学是发展主义的方法论 | 第98页 |
5.1.4 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98-100页 |
5.1.5 中国不能以欧美为样板实现现代化 | 第100-101页 |
5.1.6 生态环境问题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 第101-102页 |
5.2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制度问题的提出 | 第102-106页 |
5.2.1 可持续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对立的 | 第102-104页 |
5.2.2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协调一致 | 第104-106页 |
5.2.3 团结一切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 第106页 |
5.3 《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一文的观点 | 第106-111页 |
5.3.1 对《方文》主要观点的介绍与简评 | 第107-109页 |
5.3.2 争论所反映出的对唯物史观理解的分歧 | 第109-111页 |
5.4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 第111-117页 |
5.4.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 第112-113页 |
5.4.2 资本主义发展观以资本为本,牺牲劳动者的利益 | 第113-115页 |
5.4.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第115-117页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第117-131页 |
6.1 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活动 | 第117-120页 |
6.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际遇 | 第120-122页 |
6.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主题 | 第122-124页 |
6.4 党的基本路线: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结论 | 第124-128页 |
6.5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必然 | 第128-131页 |
第7章 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广泛的前景 | 第131-146页 |
7.1 资本主义制度与可持续发展根本是对立 | 第131-133页 |
7.2 西方可持续发展观理论的局限 | 第133-135页 |
7.3 社会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第135-139页 |
7.4 如何认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问题 | 第139-142页 |
7.5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 第142-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