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高级视皮层活动对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反应影响的脉冲时间调制 | 第15-3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5-22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1.1.4 主要溶液成分及配制方法 | 第17-18页 |
1.1.5 电极的制备 | 第18页 |
1.1.6 离体视皮层脑片的制作 | 第18-19页 |
1.1.7 电极的放置 | 第19页 |
1.1.8 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EPSCs | 第19-21页 |
1.1.9 采样与实验流程 | 第21-22页 |
1.1.10 数据记录与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第22页 |
1.2 结果 | 第22-29页 |
1.2.1 不同钳制电位水平各年龄组脉冲时间调制的特点 | 第22-25页 |
1.2.2 不同年龄组分别在不同钳制电位下的加和指数的变化 | 第25-29页 |
1.3 讨论 | 第29-33页 |
1.3.1 大鼠视皮层等级结构 | 第29-31页 |
1.3.2 LM在脑片中的位置 | 第31-32页 |
1.3.3 不同钳制电位水平各年龄组脉冲时间调制的特点 | 第32页 |
1.3.4 非线性加和产生的可能机制 | 第32-33页 |
1.4 小结 | 第33-34页 |
二、高级视皮层活动对初级视皮层突触可塑性影响及脉冲的时间调制 | 第34-4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4-3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1.4 主要溶液成分及配制方法 | 第34页 |
2.1.5 电极的制备 | 第34页 |
2.1.6 离体视皮层脑片的制作 | 第34页 |
2.1.7 电极的放置 | 第34页 |
2.1.8 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EPSCs | 第34页 |
2.1.9 采样与实验流程 | 第34-35页 |
2.1.10 统计学分析 | 第35-36页 |
2.2 结果 | 第36-39页 |
2.2.1 LM区联合白质刺激对V1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2 白质刺激联合LM区刺激与单独白质刺激LTP/LTD诱发率的比较 | 第37-38页 |
2.2.3 TBS刺激诱发动作电位的情况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5页 |
2.3.1 突触可塑性的提出 | 第39-40页 |
2.3.2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 第40-44页 |
2.3.3 白质联合LM区刺激对视皮质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4 不同天龄及视觉经验对视皮质LTP的影响 | 第45页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二、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双脉冲易化 | 第47-61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47-49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1.4 主要溶液成分及配制方法 | 第47页 |
3.1.5 电极的制备 | 第47页 |
3.1.6 离体视皮层脑片的制作 | 第47页 |
3.1.7 电极的放置及刺激 | 第47-48页 |
3.1.8 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 | 第48页 |
3.1.9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3.1.10 计算公式 | 第48页 |
3.1.11 统计学分析 | 第48-49页 |
3.2 结果 | 第49-54页 |
3.2.1 锥体神经元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确认 | 第49-50页 |
3.2.2 IPSCs的配对脉冲易化 | 第50-51页 |
3.2.3 配对刺激诱发的抑制性电导的改变 | 第51页 |
3.2.4 IPSCs的配对脉冲易化CV的改变幅度 | 第51-52页 |
3.2.5 配对刺激诱发的抑制性电导的改变幅度 | 第52-53页 |
3.2.6 各组的PPRs随电压变化的拟合曲线 | 第53-54页 |
3.3 讨论 | 第54-59页 |
3.3.1 短时程可塑性的提出、机制 | 第54-56页 |
3.3.2 短时程可塑性在视觉发育中的作用 | 第56-57页 |
3.3.3 IPSCs的PPF促成关键期的开始 | 第57页 |
3.3.4 视觉经验对IPSCs的PPF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5 IPSPs的PPF依赖于突触的电导水平 | 第58页 |
3.3.6 IPSCs的PPF来源于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 | 第58-59页 |
3.3.7 IPSCs的PPF与LTD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综述 | 第75-99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