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1 水稻褐飞虱概况 | 第14-17页 |
1.1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及取食危害 | 第14-15页 |
1.2 褐飞虱的生物型及分布 | 第15-16页 |
1.3 褐飞虱大爆发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挖掘 | 第17-27页 |
2.1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评价标准 | 第17-19页 |
2.2 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挖掘 | 第19-24页 |
2.3 水稻抗褐飞虱QTL分析 | 第24-25页 |
2.4 水稻中已经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 | 第25-27页 |
3 抗褐飞虱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4 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的研究 | 第30-40页 |
4.1 水稻褐飞虱抗性的生理学基础 | 第30-31页 |
4.2 次生代谢物质在水稻抗褐飞虱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4.2.1 水稻内源次生代谢产物与抗褐飞虱的研究 | 第32页 |
4.2.2 外源次生代谢产物对褐飞虱抗性研究 | 第32-33页 |
4.3 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研究 | 第33-37页 |
4.4 褐飞虱与水稻信号传导 | 第37-4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27(t)候选基因验证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遗传群体构建和方法 | 第43-44页 |
1.2 褐飞虱表型评价标准 | 第44页 |
1.3 植物总DNA的提取(SDS提取法) | 第44-45页 |
1.4 候选基因预测及扩增 | 第45页 |
1.5 互补载体构建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2.1 Bph27(t)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 第45-48页 |
2.2 候选基因在抗感亲本间的序列比对 | 第48-50页 |
2.3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 | 第50-51页 |
2.4 转基因植株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Bph27(t)与Bph3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 | 第5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1.1 植物材料与褐飞虱群体 | 第56页 |
1.2 水稻抗褐飞虱表型的鉴定 | 第56-57页 |
1.3 植物总DNA的提取(SDS小量提取法) | 第57页 |
1.4 Bph27(t)与Bph3近等基因系及聚合系的构建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2.1 Bph27(t)与Bph3近等基因系构建 | 第57-58页 |
2.2 Bph27(t)与Bph3近等基因系显著提高对褐飞虱的抗性 | 第58页 |
2.3 Bph27(t)与Bph3近等基因系显著降低褐飞虱取食危害 | 第58-61页 |
2.4 Bph27(t)与Bph3聚合育种 | 第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的初探 | 第64-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1.1 植物材料和褐飞虱虫源 | 第66页 |
1.2 水稻抗褐飞虱表型的鉴定 | 第66页 |
1.3 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及荧光信号扫描步骤 | 第66-67页 |
1.4 差异基因分析 | 第67-68页 |
1.5 分子系统树构建 | 第68页 |
1.6 real time RT-PCR | 第68页 |
1.7 外源SA、BTH处理 | 第68页 |
1.8 SA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1.9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68-69页 |
1.10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和水稻愈伤的侵染 | 第69页 |
1.11 PALs酶活力测定 | 第69页 |
1.12 水稻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69页 |
1.13 水稻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6页 |
2.1 全基因组分析RH、02428对褐飞虱取食的响应基因 | 第70-71页 |
2.2 上调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GO分析) | 第71-73页 |
2.3 real time RT-PCR检测次生代谢途径中上调表达基因 | 第73-75页 |
2.4 上调表达的基因在代谢通路中的定位(KEGG mapping) | 第75-79页 |
2.5 IR64中的PALs受褐飞虱取食诱导表达 | 第79-80页 |
2.6 IR64的PALs (RNAi)植株褐飞虱抗性水平显著下降 | 第80-82页 |
2.7 RNAi转基因家系的SA合成途径受到抑制 | 第82-83页 |
2.8 外源SA、BTH提高RNAi转基因植株对褐飞虱的抗性 | 第83-84页 |
2.9 内源SA在植株基础防御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84页 |
2.10 SA信号分子调控基础防御物质的表达 | 第84-86页 |
3 讨论 | 第86-92页 |
第五章 全文小结 | 第92-96页 |
1 全文结论 | 第92-94页 |
1.1 Bph27(t)的候选基因均未能提高感虫材料的抗性 | 第92页 |
1.2 Bph27(t)与Bph3均为显性抗褐飞虱基因 | 第92页 |
1.3 Bph27(t)与Bph3导入系均可可显著提高NJ3对褐飞虱的抗性 | 第92-93页 |
1.4 R2256、R2381有效降低褐飞虱取食造成的产量损失 | 第93页 |
1.5 Bph27(t)与Bph3聚合系为培育持久抗褐飞虱品种提供材料 | 第93页 |
1.6 褐飞虱取食上调了苯丙氨酸与二萜类植物抗毒素代谢途径 | 第93页 |
1.7 PAL与SA参与了水稻对褐飞虱途抗性 | 第93页 |
1.8 SA在抗褐飞虱中发挥基础防御作用 | 第93页 |
1.9 SA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了基础防御物质二萜类植保素的表达 | 第93-94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4页 |
2.1 Bph27(t)与Bph3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 | 第94页 |
2.2 初步探索了RH抗褐飞虱机制 | 第94页 |
2.3 PAL及SA在抗褐飞虱中的作用 | 第94页 |
3 研究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附录 | 第114-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