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33页 |
1.2.1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2 作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3 RZWQM模型简介及应用 | 第25-33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3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3.1 预期目标 | 第33-3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6-3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8-39页 |
2.3.1 小麦生长指标和产量测定 | 第38页 |
2.3.2 土壤水分测定 | 第38页 |
2.3.3 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测定 | 第38页 |
2.3.4 土壤有机质测定 | 第38页 |
2.3.5 小麦植株碳氮测定 | 第38-39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2.4.1 贮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 第39-40页 |
2.4.2 土壤碳储量计算 | 第40-41页 |
2.4.3 土壤氮肥利用率计算 | 第41页 |
2.4.4 土壤氮胁迫计算 | 第41页 |
2.4.5 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 | 第41-42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43-58页 |
3.1 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 | 第43-46页 |
3.1.1 不同耕作措施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分层含水量年际变化 | 第43-44页 |
3.1.2 不同耕作措施土壤 0-60 cm贮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3.2 耕作处理下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46-48页 |
3.2.1 关键生育期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3.2.2 关键生育期耕作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 | 第47-48页 |
3.3 不同耕作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1 不同耕作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不同耕作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不同耕作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不同耕作处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51-55页 |
3.4.1 不同耕作处理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2 耕作措施下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3.4.3 耕作措施下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3.4.4 不同耕作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 讨论 | 第55-56页 |
3.5.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2 不同耕作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6页 |
3.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和氮素的演变特征 | 第58-68页 |
4.1 保护性耕作下碳储量年际变化 | 第58-60页 |
4.1.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表层有机碳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2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年变化量和相对年变化量 | 第59-60页 |
4.2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表层(0-20 cm)全氮含量年际变化 | 第60-61页 |
4.3 保护性耕作有机质、全氮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第61-62页 |
4.4 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有机质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4.5 保护性耕作关键生育期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纵向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4.6 讨论 | 第65-67页 |
4.6.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 第66-67页 |
4.7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冬小麦植株碳、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 第68-75页 |
5.1 冬小麦各生育期植株碳氮比变化特征 | 第68-69页 |
5.2 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各器官碳氮比变化特征 | 第69页 |
5.3 保护性耕作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特征 | 第69-70页 |
5.4 不同耕作处理冬小麦植株氮素在茎、叶、穗中的分配 | 第70-72页 |
5.5 讨论 | 第72-74页 |
5.5.1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植株碳氮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5.5.2 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 第73页 |
5.5.3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第73-74页 |
5.6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冬小麦耕作管理的RZWQM2模型校验 | 第75-9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5-81页 |
6.1.1 RZWQM2模型率定和验证流程介绍 | 第75-76页 |
6.1.2 RZWQM2模型数据库组建 | 第76-79页 |
6.1.3 RZWQM2模型调参 | 第79-80页 |
6.1.4 模拟效果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3页 |
6.2.1 第一次率定验证结果 | 第81-85页 |
6.2.2 第二次率定验证结果 | 第85-93页 |
6.3 讨论 | 第93-95页 |
6.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水碳氮影响的模型模拟 | 第96-107页 |
7.1 耕作方式转变方案 | 第96-97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4页 |
7.2.1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97-100页 |
7.2.2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7.2.3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表层有机碳的影响 | 第104页 |
7.3 讨论 | 第104-106页 |
7.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7.3.2 不同耕作方式对氮素迁移分布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7.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106页 |
7.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8.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