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4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锂/钠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4-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4-15页 |
1.2.2 钠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5-16页 |
1.2.3 锂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的区别 | 第16-17页 |
1.3 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况 | 第17-24页 |
1.3.1 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 | 第17页 |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概述 | 第17-21页 |
1.3.3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概述 | 第21-24页 |
1.4 TiO_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4.1 TiO_2的结构与储锂机制 | 第25页 |
1.4.2 TiO_2存在的问题和改性方法 | 第25-28页 |
1.5 金属锂负极的研究进展 | 第28-37页 |
1.5.1 金属锂负极的锂枝晶形成机理 | 第29-30页 |
1.5.2 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方法 | 第30-37页 |
1.6 金属钠负极的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1.6.1 金属钠负极的钠枝晶形成机理 | 第38页 |
1.6.2 有效抑制钠枝晶生长的方法 | 第38-42页 |
1.7 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42-44页 |
1.8 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界面研究进展 | 第44-47页 |
1.8.1 固态电解质与正极的界面 | 第45-46页 |
1.8.2 固态电解质与负极的界面 | 第46-47页 |
1.9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2.3 材料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 第50-53页 |
2.3.1 物理性能表征方法 | 第50-51页 |
2.3.2 电极的制备 | 第51页 |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3页 |
3 氧缺陷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研究 | 第53-64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实验 | 第54-56页 |
3.2.1 材料制备 | 第54-55页 |
3.2.2 结构表征 | 第55页 |
3.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3.3.1 氧缺陷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表征 | 第56-60页 |
3.3.2 氧缺陷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三维泡沫镍与锂金属复合负极的研究 | 第64-83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 | 第65-66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65页 |
4.2.2 结构表征 | 第65-66页 |
4.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1页 |
4.3.1 三维锂负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66-69页 |
4.3.2 三维锂负极在对称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 第69-75页 |
4.3.3 三维锂负极在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 第75-79页 |
4.3.4 三维锂负极抑制枝晶的机理分析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三维钠金属/碳毡复合负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83-103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 | 第84-85页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84页 |
5.2.2 碳毡与金属钠复合负极制备过程 | 第84页 |
5.2.3 结构表征 | 第84页 |
5.2.4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4-8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2页 |
5.3.1 Na/C复合负极抑制枝晶生长的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5.3.2 Na/C复合负极的制备及表征 | 第86-92页 |
5.3.3 Na/C复合负极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92-98页 |
5.3.4 Na/C复合负极在对称电池中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 第98-100页 |
5.3.5 Na/C复合负极在全电池中电化学性能 | 第100-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研究 | 第103-119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实验 | 第104-106页 |
6.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104页 |
6.2.2 LLZTO电解质、三维锂负极和LiFePO_4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6.2.3 聚合物电解质溶液的配制及其固态软界面的制备 | 第105页 |
6.2.4 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的装配 | 第105页 |
6.2.5 表征 | 第105-106页 |
6.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7页 |
6.3.1 聚合物电解质界面层和三维锂负极对固态电池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3.2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软界面与LLZTO电解质的复合及表征 | 第107-112页 |
6.3.3 聚合物软界面与三维锂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性能研究 | 第112-115页 |
6.3.4 聚合物软界面与三维锂负极和LFP组装的全电池性能研究 | 第115-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7.1 结论 | 第119-121页 |
7.2 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7.3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1-14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