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光伏阵列优化技术 | 第25-59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5-28页 |
2.2 光伏阵列结构优化 | 第28-47页 |
2.2.1 基于串联DC/DC模块发电结构及其控制策略 | 第30-42页 |
2.2.2 基于并联DC/DC模块发电结构及其控制策略 | 第42-47页 |
2.2.3 基于交流模块发电结构及其控制策略 | 第47页 |
2.3 不同连接方式下功率优化器的特点 | 第47-52页 |
2.3.1 串联方式连接的功率优化器 | 第47-49页 |
2.3.2 并联方式连接的功率优化器 | 第49-51页 |
2.3.3 串联方式连接和并联方式连接对比 | 第51-52页 |
2.4 实验 | 第52-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新颖的并网电流控制器 | 第59-85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9-66页 |
3.2 控制器自由度的分析 | 第66-68页 |
3.3 R‐P控制器 | 第68-71页 |
3.4 改进型R‐P控制器 | 第71-73页 |
3.5 RP‐RP控制器 | 第73-77页 |
3.6 无锁相环的单相光伏逆变器 | 第77-8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高效微型逆变器拓扑及其控制策略 | 第85-119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5-87页 |
4.2 反激型MIC系统 | 第87-92页 |
4.2.1 理想反激型MIC系统 | 第87-91页 |
4.2.2 反激型MIC系统 | 第91-92页 |
4.3 主电路模型 | 第92-104页 |
4.3.1 反激MIC系统的大信号模型以及前馈算法 | 第92-95页 |
4.3.2 小信号模型 | 第95-104页 |
4.4 控制策略 | 第104-116页 |
4.4.1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 第106-107页 |
4.4.2 有源阻尼技术 | 第107-112页 |
4.4.3 电流跟踪技术 | 第112-114页 |
4.4.4 电流均流技术 | 第114-11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5章 锁相环电路的小信号范式模型与关键性能分析 | 第119-139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19页 |
5.2 单相锁相环电路的小信号模型 | 第119-123页 |
5.2.1 静止坐标系下基本锁相环电路的小信号模型 | 第119-122页 |
5.2.2 旋转坐标系下基本锁相环电路的小信号模型 | 第122-123页 |
5.3 三相锁相环电路的小信号模型 | 第123-125页 |
5.4 基于小信号范式模型的关键性能分析 | 第125-132页 |
5.4.1 捕获时间 | 第126-127页 |
5.4.2 捕获范围 | 第127页 |
5.4.3 稳态误差 | 第127-132页 |
5.5 噪声分析 | 第132-1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3页 |
附录 | 第143-159页 |
第1章 附录A 提高功率优化器效率的关键技术 | 第143-146页 |
第2章 附录B PR控制器和改进型R‐P控制器的零极点分布 | 第146-147页 |
第3章 附录C 反激型MIC系统主电路原理图 | 第147-148页 |
第4章 附录D 静止坐标系下其他单相锁相环电路 | 第148-152页 |
第5章 附录E 旋转坐标系下产生正交信号的方法 | 第152-155页 |
第6章 附录F 旋转坐标系下解耦双同步锁相环电路的工作原理 | 第15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