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生物胺概述 | 第16-21页 |
1.1.1 定义、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6-18页 |
1.1.2 生理功能及潜在毒性 | 第18-20页 |
1.1.3 食品中的来源 | 第20-21页 |
1.2 生物胺的提取和净化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生物胺的衍生化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 生物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1.4.1 反相液相色谱 | 第25-26页 |
1.4.2 胶束液相色谱 | 第26-27页 |
1.4.3 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 | 第27页 |
1.4.4 离子交换色谱 | 第27-28页 |
1.4.5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 | 第28-29页 |
1.4.6 快速液相色谱 | 第29-32页 |
1.4.7 毛细管/纳流液相色谱 | 第32-33页 |
1.5 生物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1.5.1 紫外可见光检测 | 第33页 |
1.5.2 发光检测 | 第33-35页 |
1.5.3 气溶胶检测技术 | 第35-36页 |
1.5.4 电化学检测 | 第36-37页 |
1.5.5 质谱检测 | 第37-38页 |
1.6 本文的立题背景、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8-42页 |
1.6.1 立题背景和依据 | 第38-4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半干和半甜型绍兴黄酒中生物胺的检测 | 第42-54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2.2.1 标准品和试剂 | 第43页 |
2.2.2 黄酒样品 | 第43页 |
2.2.3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和色谱柱 | 第43-44页 |
2.2.4 pH值测定 | 第44页 |
2.2.5 高效液相色谱-间接紫外法测定酒精度 | 第44页 |
2.2.6 样品预处理和生物胺测定 | 第44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3 结果 | 第44-50页 |
2.3.1 生物胺含量 | 第45-48页 |
2.3.2 统计学分析 | 第48-50页 |
2.4 讨论 | 第50-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生物胺的苯甲酰氯衍生分析法的改进 | 第54-66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3.2.1 试剂和溶液 | 第55页 |
3.2.2 仪器 | 第55页 |
3.2.3 方法 | 第55-56页 |
3.2.3.1 苯甲酰氯衍生 | 第55-56页 |
3.2.3.2 色谱条件 | 第56页 |
3.2.3.3 衍生方法的比较 | 第56页 |
3.2.3.4 真实样品分析 | 第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3.3.1 苯甲酰氯衍生程序的确立 | 第56-59页 |
3.3.1.1 漩涡振荡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1.2 氢氧化钠添加量的影响 | 第59页 |
3.3.2 新衍生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 第59-61页 |
3.3.3 生物胺苯甲酰氯衍生物的色谱分离和紫外检测 | 第61-64页 |
3.3.4 方法验证 | 第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生物胺的离散盐色谱分析技术 | 第66-82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4.2.1 标准品、试剂和色谱柱 | 第67页 |
4.2.2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和色谱分析条件 | 第67-68页 |
4.2.3 样品预处理 | 第68页 |
4.2.4 制备校准品和制作校准曲线 | 第68-69页 |
4.2.5 方法验证 | 第69页 |
4.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的摩尔吸光系数 | 第69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9-81页 |
4.3.1 生物胺离子的反相色谱行为 | 第69-72页 |
4.3.2 流动相KPF_6浓度对生物胺离子保留行为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3 流动相乙腈浓度对生物胺离子保留行为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4 生物胺的紫外吸收特性及检测波长 | 第76-77页 |
4.3.5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及样品分析 | 第77-78页 |
4.3.6 方法验证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生物胺的高温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 第82-100页 |
5.1 引言 | 第82-8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5.2.1 试剂和溶液 | 第84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84页 |
5.2.3 仪器和流动相 | 第84-85页 |
5.2.4 使用DryLab优化高温液相色谱分离方法 | 第85页 |
5.2.5 生物胺的定量 | 第85-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5.3.1 预热管路长度的选择 | 第86-87页 |
5.3.2 生物胺苯甲酰氯衍生物的柱内热稳定性评估 | 第87-88页 |
5.3.3 高温液相色谱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88-95页 |
5.3.4 梯度洗脱平衡时间的优化 | 第95页 |
5.3.5 高温液相色谱方法与其它快速液相色谱方法的比较 | 第95-97页 |
5.3.6 红酒样品的生物胺含量 | 第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页 |
6.3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