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0页 |
1.1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第14-21页 |
1.1.1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1.2 单链DNA的固定化技术 | 第15-18页 |
1.1.3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18-21页 |
1.2 传感器的信号分析与检测 | 第21-22页 |
1.2.1 直接检测法 | 第21页 |
1.2.2 间接检测法 | 第21-22页 |
1.3 痕量的生物分子检测策略 | 第22-36页 |
1.3.1 基于目标分子的体外扩增技术 | 第22-24页 |
1.3.2 基于探针分子的扩增技术 | 第24-26页 |
1.3.3 基于信号分子的放大技术 | 第26-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0页 |
第二章 基于低pH和高盐浓度缓冲用于金固相界面快速组装单链DNA探针 | 第50-68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2.2.2 仪器装置 | 第52页 |
2.2.3 电极预处理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2.3.1 低pH和生理pH条件下ssDNA组装效果对比 | 第53-54页 |
2.3.2 金属阳离子对DNA组装的作用探讨 | 第54-55页 |
2.3.3 pH在ssDNA组装过程中的作用 | 第55-56页 |
2.3.4 ssDNA的固定机制探讨 | 第56-58页 |
2.3.5 盐浓度在ssDNA组装过程中的作用 | 第58-60页 |
2.3.6 ssDNA组装时间的优化 | 第60页 |
2.3.7 固定化方法普适性探讨 | 第60-63页 |
2.3.8 杂交性能测试 | 第63页 |
2.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基于DNA链置换反应和锁核酸技术构建可再生DNA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68-86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69页 |
3.2.2 仪器装置 | 第69页 |
3.2.3 目标DNA的检测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3.3.1 SNP检测原理 | 第70-71页 |
3.3.2 SNP检测可行性验证 | 第71-72页 |
3.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72-74页 |
3.3.4 不同长度的目标序列检测能力 | 第74-75页 |
3.3.5 污染体系中对目标物的检测 | 第75-76页 |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76-78页 |
3.3.7 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78-80页 |
3.3.8 传感器的再生性能 | 第80-81页 |
3.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四章 基于i-motif构象转换构建可再生DNA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葡萄糖和尿素 | 第86-102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86-87页 |
4.2.2 仪器装置 | 第87页 |
4.2.3 电极制备及检测应用 | 第87-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4.3.1 电化学DNA传感器用于葡萄糖、尿素的检测原理 | 第88页 |
4.3.2 电化学DNA传感器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可逆行为 | 第88-91页 |
4.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91-93页 |
4.3.4 电化学阻抗法定量测定葡萄糖和尿素 | 第93-96页 |
4.3.5 选择性的考察 | 第96-97页 |
4.3.6 人血清样本中目标物测定 | 第97-98页 |
4.3.7 可再生性和稳定性 | 第98-99页 |
4.4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基于聚鸟嘌呤纳米线信号放大灵敏检测核酸片段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2-103页 |
5.2.2 仪器装置 | 第103-104页 |
5.2.3 金固相界面上直接生长聚鸟嘌呤纳米线 | 第104页 |
5.2.4 DNA的检测 | 第10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5.3.1 聚鸟嘌呤纳米线在金固相界面上的直接生长 | 第104-106页 |
5.3.2 聚鸟嘌呤纳米线用于信号放大可行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5.3.3 DNA的检测原理 | 第108-110页 |
5.3.4 DNA检测的灵敏度 | 第110-112页 |
5.3.5 DNA检测的选择性 | 第112-113页 |
5.3.6 人血清样本中目标物测定 | 第113-114页 |
5.4 结论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第六章 基于聚鸟嘌呤纳米线信号放大灵敏检测凝血酶 | 第120-132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1-122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121页 |
6.2.2 仪器装置 | 第121页 |
6.2.3 凝血酶的检测 | 第121-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7页 |
6.3.1 凝血酶检测原理 | 第122-123页 |
6.3.2 G-wire结构对于传感器电流响应的增强作用 | 第123页 |
6.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23-124页 |
6.3.4 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124-126页 |
6.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26页 |
6.3.6 人血清样本中凝血酶的测定 | 第126-127页 |
6.4 结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七章 聚肾上腺素荧光有机量子点的合成及其重金属离子检测应用 | 第132-154页 |
7.1 引言 | 第13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32-134页 |
7.2.1 材料与试剂 | 第132-133页 |
7.2.2 仪器装置 | 第133页 |
7.2.3 聚肾上腺素荧光有机量子点的制备 | 第133页 |
7.2.4 金属离子检测 | 第133页 |
7.2.5 细胞毒性测试 | 第133页 |
7.2.6 荧光共聚焦细胞成像 | 第133-13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9页 |
7.3.1 聚肾上腺素荧光有机量子点的合成 | 第134-135页 |
7.3.2 聚肾上腺素荧光有机量子点的表征 | 第135-141页 |
7.3.3 PEP-FODs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 | 第141-145页 |
7.3.4 金属离子猝灭PEP-FODs荧光的反应机制 | 第145-148页 |
7.3.5 细胞毒性测试 | 第148页 |
7.3.6 PEP-FODs细胞成像及金属离子检测 | 第148-149页 |
7.4 结论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全文总结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