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7页 |
1.1 杂环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 特氨酸化合物简介 | 第13-27页 |
1.2.1 特氨酸基本骨架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2 特氨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9-27页 |
1.3 新型并环特氨酸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 第27-32页 |
1.3.1 五元并环 | 第27-28页 |
1.3.2 六元并环 | 第28-31页 |
1.3.3 七元并环 | 第31-32页 |
1.4 1,3-二羰基化合物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 | 第32-34页 |
1.4.1 合成五元杂环化合物 | 第32-33页 |
1.4.2 合成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 | 第33-34页 |
1.4.3 合成七元环化合物 | 第3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7页 |
第二章 无催化剂“一锅”三组分法合成新型的吡咯并吡喃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47-72页 |
2.1 引言 | 第47-4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2.2.2 吡喃并杂环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52页 |
2.2.3 合成方法的应用比较 | 第52-53页 |
2.2.4 吲哚螺吡喃化合物的非对映异构合成及其分离 | 第53-54页 |
2.2.5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54-55页 |
2.2.6 吡喃类衍生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55-56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6-67页 |
2.3.1 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2.3.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表征 | 第56-67页 |
2.3.3 肿瘤细胞培养及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通用方法 | 第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表 | 第70-72页 |
第三章 DMAP催化“一锅”四组分法合成吡咯并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 | 第72-97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3-76页 |
3.2.2 二氢吡啶并杂环衍生物的合成 | 第76-79页 |
3.2.3 三组分与四组分合成方法的比较 | 第79-80页 |
3.2.4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80-81页 |
3.2.5 反应副产物的研究 | 第81-8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82-92页 |
3.3.1 仪器和试剂 | 第82-83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83-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表 | 第95-97页 |
第四章 新型的吡咯并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97-125页 |
4.1 引言 | 第97-99页 |
4.2 吡唑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99-102页 |
4.2.1 合成路线的设计和研究 | 第99页 |
4.2.2 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99-101页 |
4.2.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101-102页 |
4.3 吡唑衍生物对金属离子及DNA结合性能研究 | 第102-103页 |
4.4 吡唑衍生物金属络合物对DNA切割活性研究 | 第103-108页 |
4.4.1 不同金属离子对切割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4.2 Tris-HCl缓冲溶液pH值的考察 | 第104页 |
4.4.3 配合物浓度的考察 | 第104-105页 |
4.4.4 作用时间的考察 | 第105页 |
4.4.5 不同吡唑衍生物与Cu~(2+)的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性能 | 第105-106页 |
4.4.6 切割机理研究 | 第106-107页 |
4.4.7 吡唑化合物抗丙肝病毒的活性研究 | 第107-108页 |
4.5 实验部分 | 第108-118页 |
4.5.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08-109页 |
4.5.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表征 | 第109-118页 |
4.6 DNA切割方法和抗病毒测试通用方法 | 第118-120页 |
4.6.1 溶液的配制 | 第118-119页 |
4.6.2 实验的设计及具体步骤 | 第119-120页 |
4.6.3 细胞培养及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通用方法 | 第12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附表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一锅”三组分法合成新型的吡咯并苯并二氮杂卓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125-150页 |
5.1 引言 | 第125-12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4页 |
5.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27-129页 |
5.2.2 苯并二氮杂卓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129-131页 |
5.2.3 分步法和“一锅”法合成方法比较 | 第131-132页 |
5.2.4 反应副产物的分析 | 第132-133页 |
5.2.5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133-134页 |
5.3 化合物抗丙肝病毒的活性研究 | 第134-135页 |
5.4 实验部分 | 第135-146页 |
5.4.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35-136页 |
5.4.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表征 | 第136-145页 |
5.4.3 细胞培养及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通用方法 | 第145-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附表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水相“一锅”三组分法非对映选择性合成螺吲哚杂环化合物 | 第150-171页 |
6.1 引言 | 第150-15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58页 |
6.2.1 手性特氨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151-152页 |
6.2.2 “一锅”三组分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52-153页 |
6.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53-155页 |
6.2.4 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 第155-157页 |
6.2.5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157-158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58-168页 |
6.3.1 仪器和试剂 | 第158页 |
6.3.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表征 | 第158-1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3页 |
7.1 结论 | 第171-172页 |
7.2 展望 | 第172-173页 |
附图 | 第173-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工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