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6页 |
1.1 肿瘤及其治疗现状 | 第21-22页 |
1.2 纳米药物载体 | 第22-24页 |
1.2.1 肿瘤被动靶向 | 第22-23页 |
1.2.2 肿瘤主动靶向 | 第23-24页 |
1.3 纳米药物的分类 | 第24-32页 |
1.3.1 基于化学键合的药物输送(Polymer conjugates) | 第25-26页 |
1.3.2 脂质体(Liposomes) | 第26页 |
1.3.3 无机纳米颗粒(Inorganic nanoparticles) | 第26-28页 |
1.3.4 树枝状分子(Dendrimers) | 第28-29页 |
1.3.5 胶束(Micelles) | 第29-32页 |
1.4 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 | 第32-35页 |
1.4.1 双功能团的交联剂交联 | 第33-34页 |
1.4.2 自由基聚合交联 | 第34-35页 |
1.4.3 光引发交联 | 第35页 |
1.5 影响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分布的因素 | 第35-39页 |
1.5.1 表面性质 | 第36-37页 |
1.5.2 尺寸 | 第37-38页 |
1.5.3 表面电荷 | 第38-39页 |
1.5.4 形貌 | 第39页 |
1.6 肿瘤细胞核靶向药物输送 | 第39-44页 |
1.6.1 核定位介导的核靶向药物输送及屏蔽策略 | 第41-42页 |
1.6.2 阳离子聚合物 | 第42-44页 |
1.7 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尺寸可控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载药研究 | 第46-6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4页 |
2.1.1 药品及试剂 | 第47-4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1.3 TLA-6SH的合成 | 第49-50页 |
2.1.4 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合成(mPEG-AC) | 第50页 |
2.1.5 单体EGDA的合成 | 第50-51页 |
2.1.6 不同尺寸纳米颗粒(CNPs)的合成 | 第51页 |
2.1.7 SN38-SH的合成 | 第51-52页 |
2.1.8 CNPs-SN38的合成 | 第52页 |
2.1.9 CNPs-Cy7的合成 | 第52-53页 |
2.1.10 CNPs的稳定性考察 | 第53页 |
2.1.11 CNPs/DOX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54页 |
2.1.12 DOX以及SN38紫外吸收与荧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2.2.1 单体的核磁表征 | 第54-57页 |
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7-58页 |
2.2.3 CNPs的粒径及分布 | 第58-59页 |
2.2.4 CNPs-SN38和CNPs-Cy7的合成及表征 | 第59-62页 |
2.2.5 CNPs的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62页 |
2.2.6 CNPs/DOX的制备及表征 | 第62-6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CNPS/DOX的体外活性 | 第65-7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8页 |
3.1.1 药品及试剂 | 第65-6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3.1.3 细胞培养 | 第66页 |
3.1.4 CNPs/DOX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66-67页 |
3.1.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 第67-68页 |
3.1.5.1 C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67-68页 |
3.1.5.2 CNP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68页 |
3.1.6 CNPs/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 | 第6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3.2.1 CNPs/DOX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第68-69页 |
3.2.2 CNPs/DOX与游离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 | 第69-71页 |
3.2.3 CNPs/DOX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1-7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CNPS/DOX的体内活性 | 第73-8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4.1.3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 | 第74页 |
4.1.4 ICR小鼠血浆清除实验 | 第74-75页 |
4.1.4.1 阿霉素的异丙醇溶液校正曲线 | 第74-75页 |
4.1.4.2 CNPs-Cy7的制备 | 第75页 |
4.1.4.3 小鼠血浆清除实验的给药和样品采集 | 第75页 |
4.1.4.4 空白血浆样品采集 | 第75页 |
4.1.5 乳腺癌细胞BCap37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4.1.5.1 实验药物的配制 | 第75-76页 |
4.1.6 CNPs/DOX的体内安全性及抗癌活性实验 | 第76页 |
4.1.7 CNPs/DOX的体内分布 | 第76-77页 |
4.1.8 移植瘤及心脏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7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3页 |
4.2.1 阿霉素的异丙醇溶液校正曲线 | 第77-78页 |
4.2.2 CNPs/DOX与CNPs-Cy7的血浆清除曲线 | 第78-80页 |
4.2.3 CNPs/DOX的体内分布 | 第80-81页 |
4.2.4 CNPs/DOX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实验 | 第81-82页 |
4.2.5 CNPs/DOX肿瘤与心脏毒性的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82-8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电荷翻转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其静电自组装研究 | 第84-10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85-92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85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85-86页 |
5.1.3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86-88页 |
5.1.4 G4.5-DCA的合成 | 第88-89页 |
5.1.5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核磁和GPC表征 | 第89页 |
5.1.6 不同分子量PEG-b-PLL的合成 | 第89-90页 |
5.1.6.1 NCA的合成 | 第89-90页 |
5.1.6.2 PEG-b-PLL的合成 | 第90页 |
5.1.7 G4.5-DCA表面电势在不同pH下随时间变化曲线 | 第90-91页 |
5.1.8 G4.5-DCA在不同pH下的溶血实验 | 第91页 |
5.1.9 G4.5-DCA与PEG-b-PLL静电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91-92页 |
5.1.10 纳米颗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表征 | 第92页 |
5.1.11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 第92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106页 |
5.2.1 丁二胺为核的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92-96页 |
5.2.1.1 单体MAEA的核磁表征 | 第92-93页 |
5.2.1.2 丁二胺为核的聚酯树枝状大分子的核磁与GPC表征 | 第93-96页 |
5.2.2 G4.5-DCA的核磁表征 | 第96-98页 |
5.2.3 不同分子量PEG-b-PLL的合成 | 第98-101页 |
5.2.4 G4.5-DCA表面电势在不同pH下随时间变化曲线 | 第101-102页 |
5.2.5 不同pH条件下G4.5-DCA的溶血研究 | 第102-103页 |
5.2.6 G4.5-DCA与PEG-b-PLL静电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的DLS表征 | 第103-105页 |
5.2.7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 第105-10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静电自组装体的载药及体内外实验 | 第107-123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107-111页 |
6.1.1 实验试剂 | 第107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107-108页 |
6.1.3 细胞培养 | 第108页 |
6.1.4 G4.5-DCA(DOX)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8-109页 |
6.1.5 正负电荷比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 第109页 |
6.1.6 PEG-b-PLL/G4.5-DCA(DOX)的粒径分布,AFM与TEM表征 | 第109页 |
6.1.7 PEG-b-PLL50/G4.5-DCA纳米颗粒在酸性条件下的解离 | 第109-110页 |
6.1.8 阿霉素紫外吸收与荧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10页 |
6.1.9 PEG-b-PLL/G4.5-DCA(DOX)与G4.5-DCA(DOX)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110页 |
6.1.1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 第110-111页 |
6.1.10.1 PEG-b-PLL/G4.5-DCA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0页 |
6.1.10.2 PEG-b-PLL/G4.5-DCA(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0-111页 |
6.1.11 PEG-b-PLL/G4.5-DCA(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 | 第111页 |
6.1.12 小鼠血浆清除实验的给药和样品采集 | 第11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2页 |
6.2.1 G4.5-DCA(DOX)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6.2.2 正负电荷比对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2.3 PEG-b-PLL/G4.5-DCA(DOX)纳米颗粒的粒径及表征 | 第113-114页 |
6.2.4 PEG-b-PLL50/G4.5-DCA纳米颗粒在酸性条件下的解离 | 第114-115页 |
6.2.5 PEG-b-PLL50/G4.5-DCA(DOX)的体外释药研究 | 第115-116页 |
6.2.6 PEG-b-PLL/G4.5-DCA(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6-118页 |
6.2.7 PEG-b-PLL/G4.5-DCA(DOX)作用后肿瘤细胞形态的观察 | 第118-119页 |
6.2.8 PEG-b-PLL50/G4.5-DCA(DOX)的亚细胞分布实验 | 第119-120页 |
6.2.9 PEG-b-PLL/G4.5-DCA(DOX)的体内清除实验 | 第120-12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