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气候变化的事实 | 第12页 |
1.1.2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气候变化对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影响 | 第13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2.1 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2 以内蒙古地区为核心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3.1 科学问题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9-33页 |
2.1 区域位置与地貌 | 第29页 |
2.2 气候 | 第29-30页 |
2.3 土壤与植被 | 第30-32页 |
2.4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羊草样地概况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内蒙古草原区植物物候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 第33-44页 |
3.1 数据和方法 | 第33-35页 |
3.1.1 物候观测数据 | 第33页 |
3.1.2 气象数据 | 第33页 |
3.1.3 物候监测方法 | 第33-34页 |
3.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2.1 各物候期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 第35-37页 |
3.2.2 各草原区物候期的基本特征 | 第37页 |
3.2.3 内蒙古草原区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 | 第37-38页 |
3.2.4 气候波动对内蒙古草原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4页 |
3.3.1 植物返青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 第40-41页 |
3.3.2 植物黄枯期变化趋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第41-42页 |
3.3.3 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3.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1982-2011年内蒙古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 | 第44-56页 |
4.1 数据和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植被NDVI数据 | 第45页 |
4.1.2 趋势分析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2.1 1982-2011年内蒙古高原植被NDVI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4.2.2 1982-2011年各植被区域NDVI的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4.2.3 不同时段内蒙古植被NDVI变化的时空特征 | 第49-53页 |
4.3 讨论 | 第53-56页 |
4.3.1 内蒙古高原植被NDVI的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4.3.2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内蒙古植被生产力对干旱的响应 | 第56-73页 |
5.1 数据和方法 | 第57-62页 |
5.1.1 帕默尔干旱指数 | 第57-59页 |
5.1.2 植被NDVI数据 | 第59-60页 |
5.1.3 植被NDVI数据处理 | 第60页 |
5.1.4 干旱发生面积 | 第60-61页 |
5.1.5 PDSI均值 | 第61页 |
5.1.6 干旱发生频数 | 第61页 |
5.1.7 PDSI与NDVI标准化距平的相关性 | 第61页 |
5.1.8 Mann-Kenddall检验 | 第61-6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5.2.1 1982-2011年内蒙古高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62-65页 |
5.2.2 植被NDVI标准化距平变化的时空特征 | 第65-67页 |
5.2.3 干旱与植被生长的相关性 | 第67-69页 |
5.3 讨论 | 第69-73页 |
5.3.1 内蒙古高原干旱的时空异质性 | 第69-70页 |
5.3.2 干旱对内蒙古植被生长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 第70-72页 |
5.3.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降水脉动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88页 |
6.1 数据和方法 | 第73-77页 |
6.1.1 实验样地设置 | 第73-74页 |
6.1.2 群落稳定性测度 | 第74-75页 |
6.1.3 物种异步性测度 | 第75-76页 |
6.1.4 降水等级划分标准 | 第76-77页 |
6.1.5 干旱期的划分方法 | 第77页 |
6.1.6 降水集中度计算方法 | 第7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6.2.1 1982-2015年研究区降水脉动特征 | 第77-79页 |
6.2.2 1982-2015年研究区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异步性的变化趋势 | 第79-81页 |
6.2.3 降水脉动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异步性的影响 | 第81-83页 |
6.3 讨论 | 第83-88页 |
6.3.1 研究区降水脉动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6.3.2 降水波动对物种异步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6.3.3 降水脉动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6.3.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8-90页 |
7.1.1 气候波动对草原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 第88页 |
7.1.2 植被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 | 第88-89页 |
7.1.3 干旱对植被生产力影响的时空格局 | 第89页 |
7.1.4 降水脉动对典型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90-91页 |
7.3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