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12
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6
页 |
Summary | 第16-20
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与立论依据 | 第20-40
页 |
第一章 弗兰克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20-34
页 |
1 弗兰克氏菌共生结瘤固氮的特点 | 第20-22
页 |
· 弗兰克氏菌与根瘤菌的比较 | 第20
页 |
· 弗兰克氏菌共生结瘤固氮特点 | 第20-22
页 |
2 弗兰克氏菌与放线结瘤植物常规研究进展(略) | 第22
页 |
3 弗兰克氏菌的生态 | 第22-24
页 |
4 弗兰克氏菌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固氮的分子生物学 | 第24-31
页 |
· 弗兰克氏菌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 第24
页 |
· 质粒 | 第24-25
页 |
· 弗兰克氏菌中共生固氮相关基因 | 第25-27
页 |
· 弗兰克氏菌的rRNA基因和tRNA基因 | 第27-28
页 |
· 放线结瘤植物根瘤中的结瘤固氮相关基因 | 第28-29
页 |
· 与环境胁迫相关的基因 | 第29-30
页 |
· 转基因 | 第30
页 |
· 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1
页 |
5 弗兰克氏菌与宿主植物的共生效应 | 第31-32
页 |
· 弗兰克氏菌和宿主植物对共生效应的影响 | 第31-32
页 |
· 多重共生 | 第32
页 |
6 弗兰克氏菌的应用 | 第32-34
页 |
第二章 杨梅植株营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34-37
页 |
1 杨梅植株营养特性 | 第34
页 |
2 需肥特点与合理施肥 | 第34-36
页 |
3 杨梅植株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36-37
页 |
第三章 立论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7-40
页 |
1 立论依据、目的意义 | 第37-38
页 |
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8-40
页 |
第二篇 弗兰克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理生化特性、优良菌株的筛选及多样性 | 第40-91
页 |
第四章 弗兰克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0-49
页 |
1 材料 | 第40-41
页 |
· 根瘤的采集 | 第40-41
页 |
· 分离培养基 | 第41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
页 |
2 方法 | 第41-42
页 |
· 分离方法 | 第41
页 |
· 回接试验 | 第41-42
页 |
· 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42
页 |
· 菌体形态观察 | 第42
页 |
· 革兰氏染色 | 第42
页 |
· PCR检测 | 第42
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
页 |
· 分离培养结果 | 第42-45
页 |
· 分离株的形态特征 | 第45-46
页 |
· 菌落形态 | 第45-46
页 |
· 菌体形态 | 第46
页 |
· 回接宿主形成根瘤 | 第46
页 |
· 分离株的固氮活性和革兰氏染色 | 第46
页 |
· nif HD基因的扩增 | 第46
页 |
4 讨论 | 第46-49
页 |
第五章 弗兰克氏菌的培养特性 | 第49-5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
页 |
· 试料 | 第49
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49-50
页 |
·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0
页 |
· 培养特性 | 第50-51
页 |
· 碳源、氮源利用 | 第51
页 |
· 碳源浓度对MPC11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1
页 |
· pH对MPC11和MPA11生长的影响 | 第51
页 |
· 温度对MPC11生长的影响 | 第51-5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
页 |
·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2
页 |
· 培养特性 | 第52-54
页 |
·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52-53
页 |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53-54
页 |
· 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54
页 |
· 碳源、氮源利用 | 第54-57
页 |
· 碳源利用 | 第54-55
页 |
· 氮源利用 | 第55-56
页 |
· 在不同碳源、氮源液体培养基中菌落或菌丝团特征 | 第56-57
页 |
· pH对MPC11和MPA11生长的影响 | 第57
页 |
· 温度对MPC11生长的影响 | 第57-58
页 |
3 讨论 | 第58-59
页 |
第六章 杨梅根瘤Frankia菌对重金属的抗性 | 第59-67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
页 |
· 供试菌株 | 第59-60
页 |
· 供试重金属 | 第60
页 |
· 供试抗生素 | 第60
页 |
· 接种剂的制备 | 第60
页 |
· 重金属抗性试验 | 第60
页 |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60-6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
页 |
· Frankia菌对9种重金属元素的抗性分析 | 第61-63
页 |
· MPA12菌株在含铅低磷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及固氮酶活性 | 第63
页 |
· 显微镜观察 | 第63-64
页 |
· 对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第64
页 |
3 讨论 | 第64-67
页 |
第七章 Frankia优良菌株筛选 | 第67-7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
页 |
· 供试菌株 | 第67
页 |
· 仪器 | 第67-68
页 |
· 试剂 | 第68
页 |
· 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68
页 |
· 乙炔的纯化 | 第68
页 |
· 乙烯量的测定 | 第68
页 |
· 菌株生长量的测定 | 第68
页 |
· 侵染力测定 | 第68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
页 |
· 乙炔和乙烯在气相色谱中保留值的测定 | 第68-69
页 |
· 固氮酶活性 | 第69-71
页 |
· 菌株在有氮BAP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71
页 |
· 菌株在无氮BAP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71-72
页 |
· 侵染力分析 | 第72-74
页 |
3 讨论 | 第74-75
页 |
第八章 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75-81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
页 |
· 供试菌株 | 第75
页 |
· 菌株培养 | 第75-76
页 |
· Frankia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6
页 |
· 16S rDNA PCR扩增 | 第76
页 |
· RFLP | 第76-7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
页 |
· 菌株在培养基上的颜色 | 第77
页 |
· PCR扩增 | 第77-78
页 |
· 扩增产物的酶切图谱 | 第78
页 |
· 菌株间相似率的比较 | 第78-79
页 |
3 讨论 | 第79-81
页 |
· 菌株表型多样性 | 第79
页 |
· 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79-81
页 |
第九章 杨梅根瘤共生菌的自然多样性 | 第81-91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
页 |
· 根瘤的采集和供试Frankia菌株 | 第82
页 |
· 根瘤DNA的提取 | 第82
页 |
· PCR扩增 | 第82
页 |
· 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82
页 |
· 序列比对与聚类分析 | 第82-8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8
页 |
· PCR扩增 | 第84
页 |
· 序列分析 | 第84-88
页 |
3 讨论 | 第88-91
页 |
第三篇 固氮结构基因的克隆与杨梅转基因研究 | 第91-105
页 |
第十章 杨梅根瘤固氮结构基因的分离克隆 | 第91-98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
页 |
· 主要试剂 | 第91
页 |
· 根瘤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 | 第91-92
页 |
· 目的DNA片段重组入质粒载体 | 第92
页 |
· 测序与分析 | 第9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97
页 |
· PCR产物的获得和克隆 | 第92-93
页 |
· nifHDK基因序列与结构分析 | 第93-97
页 |
· nifHDK核苷酸序列 | 第95-96
页 |
· NifH和NifD的氨基酸序列 | 第96-97
页 |
· nifH和nifD基因的密码子分析 | 第97
页 |
3 讨论 | 第97-98
页 |
第十一章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杨梅遗传转化 | 第98-10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
页 |
· 植物材料 | 第99
页 |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99
页 |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99
页 |
· 农杆菌及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99
页 |
· 3-酮基乳糖反应 | 第99
页 |
· 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99
页 |
· 杨梅的转化 | 第99-100
页 |
· 发根农杆菌的培养 | 第99-100
页 |
· 杨梅外植体的预培养 | 第100
页 |
· 共培养法诱导毛状根 | 第100
页 |
· 带毛状根植株的培养 | 第100
页 |
· 转化材料的检测 | 第100-101
页 |
· GUS检测 | 第100
页 |
· PCR检测 | 第100-101
页 |
· Southern检测 | 第10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
页 |
· 杨梅品种对携带pBI121质粒或pDC202质粒的R15834的敏感性 | 第101-102
页 |
· 不同感染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102-103
页 |
· GUS活性检测 | 第103
页 |
· 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 | 第103-104
页 |
3 讨论 | 第104-105
页 |
第四篇 营养元素及铅对杨梅根瘤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05-124
页 |
第十二章 磷和钾对杨梅根瘤形成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05-110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
页 |
· 主要试材 | 第105
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5-107
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05-106
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6
页 |
· 施肥及管理 | 第106
页 |
· 结瘤量、根瘤固氮活性、根系及枝叶生长量测定 | 第106-10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08
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107
页 |
· 不同P、K水平对杨梅结瘤和固氮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8
页 |
· 不同P、K水平对杨梅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08
页 |
3 讨论 | 第108-110
页 |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对杨梅根瘤形成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10-11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2
页 |
· 主要试材 | 第111
页 |
· 试验方法 | 第111-112
页 |
· 试验设计 | 第111
页 |
· 施肥及管理 | 第111
页 |
· 结瘤量、根瘤固氮活性、根系及枝叶生长量测定 | 第111
页 |
· 植株Mo、Co、Ni含量的测定 | 第111-112
页 |
· 土壤Mo、Co、Ni含量的测定 | 第11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5
页 |
· 不同Mo、Co、Ni水平对杨梅生长的影响 | 第112-113
页 |
· 不同Mo、Co、Ni水平对杨梅结瘤和固氮的影响 | 第113-114
页 |
· Mo、Co、Ni元素在杨梅植株中的分布 | 第114-115
页 |
3 讨论 | 第115-116
页 |
第十四章 硫在杨梅体内的分布及与鉬和钴的关系 | 第116-11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18
页 |
· 杨梅对硫的吸收及硫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 第117
页 |
· 鉬和钴对杨梅吸收硫的影响 | 第117-118
页 |
3 讨论 | 第118-119
页 |
第十五章 铅对杨梅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19-12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
页 |
· 材料 | 第119
页 |
· 方法 | 第119-120
页 |
· 杨梅幼苗的培育 | 第119
页 |
· 处理方法 | 第119
页 |
· 调查与检测 | 第119-120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2
页 |
· 铅对杨梅生长的影响 | 第120-121
页 |
· 杨梅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干重 | 第121
页 |
· 杨梅幼苗根和叶片中铅的含量 | 第121-122
页 |
3 讨论 | 第122-124
页 |
附件1 | 第124-127
页 |
附件2 | 第127-12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