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中国东部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古水文条件时空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 正构烷烃的来源以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2.1 不同来源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与基本指标 | 第16-19页 |
1.2.2 正构烷烃单体碳和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在古环境研究中的进展 | 第19-24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6-39页 |
2.1 研究区域和样品采集 | 第26-30页 |
2.1.1 湖南十万古田 | 第26-28页 |
2.1.2 福建水竹洋、仙山牧场和天湖山 | 第28-30页 |
2.2 AMS 14C定年 | 第30-34页 |
2.2.1 湖南十万古田泥炭沉积柱 | 第30-31页 |
2.2.2 福建水竹洋泥炭沉积柱 | 第31-34页 |
2.3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34-38页 |
2.3.1 类脂物提取、分离和测试 | 第34-36页 |
2.3.2 总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总有机碳同位素测试 | 第36-37页 |
2.3.3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37页 |
2.3.4 腐殖化度分析 | 第37-38页 |
2.3.5 植物大化石分析 | 第38页 |
2.4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湖南十万古田泥炭正构烷烃分布和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39-49页 |
3.1 正构烷烃分布和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39-42页 |
3.1.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1.2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40-42页 |
3.2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42-47页 |
3.2.1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42-44页 |
3.2.2 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44-46页 |
3.2.3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3.3 十万古田 9ka以来古环境变化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福建仙山牧场和天湖山现代植物正构烷烃分布和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49-58页 |
4.1 现代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49-54页 |
4.2 现代植物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54-56页 |
4.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福建水竹洋泥炭综合指标分析 | 第58-79页 |
5.1 多指标重建古水文条件变化 | 第58-64页 |
5.1.1 藿类化合物 | 第58-60页 |
5.1.2 Ti含量和Rb/Sr比 | 第60-61页 |
5.1.3 腐殖化度 | 第61-62页 |
5.1.4 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C/N)和总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 | 第62-64页 |
5.2 正构烷烃分布和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64-68页 |
5.2.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5.2.2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67-68页 |
5.3 正构烷烃来源 | 第68-74页 |
5.4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74-77页 |
5.4.1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74-75页 |
5.4.2 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意义 | 第75-77页 |
5.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中国东部季风区 13ka以来古水文条件时空变化 | 第79-8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结论 | 第84-87页 |
7.1 总结 | 第84-8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