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0 导论 | 第1-23页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政策 | 第6-8页 |
· 国外货币政策实践 | 第8-11页 |
· 二战以来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实践 | 第8-10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兴起 | 第10-11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定义及案例研究 | 第11-13页 |
· 围绕“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进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比较研究 | 第13-15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政策分析模型--最优货币政策的研究 | 第15-17页 |
· 特定经济体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 第17-18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区间的设定 | 第18页 |
· 国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介绍和研究 | 第18-20页 |
· 论文的思路、篇章结构和内容 | 第20-21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21-23页 |
1 研究基础: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23-32页 |
· 货币与产出、通货膨胀的经验检验 | 第23-25页 |
· 货币与产出的长期关系--将货币加入经济增长模型的努力 | 第25-26页 |
· 货币政策短期有效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6-31页 |
· 货币传导机制 | 第27-29页 |
· 信贷传导机制 | 第29-31页 |
· 预期机制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2 货币政策框架的区分和比较 | 第32-51页 |
· 规则与相机抉择的经典争论 | 第32-37页 |
· 货币政策实践的相机抉择性 | 第37页 |
· 操作目标规则、中介目标规则和最终目标规则 | 第37-46页 |
· 操作目标规则 | 第38-40页 |
· 中介目标规则 | 第40-45页 |
· 最终目标规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 第45-46页 |
· 目标变量与名义锚 | 第46-48页 |
· 各种货币政策框架的简要比较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3 金融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框架的选择 | 第51-72页 |
· 金融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择 | 第51-65页 |
· 简单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 第52-57页 |
· 复杂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 | 第57-64页 |
· 信息变量方法 | 第64-65页 |
· 金融结构变化的历史线索和各国货币政策规则的运用 | 第65-70页 |
·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 第66-67页 |
· 英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 第67-69页 |
· 日本的货币政策 | 第69页 |
·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4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 第72-88页 |
· “最优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目标” | 第72-74页 |
·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 第74-85页 |
· 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判断 | 第74-75页 |
· 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 | 第75-78页 |
· 中国的通货紧缩:特征、成因与对策 | 第78-85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与“流动性陷阱” | 第85-88页 |
5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与最优货币政策 | 第88-102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基本要素 | 第88-92页 |
· 规避动态不一致性--透明度和责任约束 | 第92-95页 |
· 通过“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实现最优货币政策 | 第95-102页 |
· 最终目标规则与最优货币政策 | 第95-97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基础条件和可信度 | 第97-99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操作模式 | 第99-102页 |
6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 | 第102-125页 |
·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际效果考察 | 第102-113页 |
· 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 第103页 |
· 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 | 第103-106页 |
· 货币供应量与GDP、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研究 | 第106-113页 |
· 利率的作用 | 第113-116页 |
· 中国的金融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框架的选择 | 第116-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后记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