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3
页 |
· 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概况 | 第20-22
页 |
· 金属陶瓷的显微组织及制备方法 | 第22-23
页 |
· 金属陶瓷的显微组织特征 | 第22-23
页 |
· 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23
页 |
· 成分及添加剂对金属陶瓷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23-26
页 |
· 化学成分对金属陶瓷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23-24
页 |
· 加入晶粒长大抑制剂对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24-26
页 |
· 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新发展 | 第26-27
页 |
· 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切削加工特性 | 第26
页 |
· 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新进展 | 第26-27
页 |
· 其它刀具材料的新发展 | 第27-28
页 |
· 纳米改性以及超细晶粒金属陶瓷研究进展 | 第28-30
页 |
· 纳米增强复合材料机理 | 第28
页 |
· 超细晶粒金属陶瓷的制备技术 | 第28-29
页 |
· 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29-30
页 |
· 金属陶瓷中润湿性的研究 | 第30-31
页 |
· 润湿现象与表征 | 第30
页 |
· 润湿性分类 | 第30-31
页 |
· 润湿性机理以及实验方法 | 第31
页 |
· 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及其应用 | 第31-32
页 |
· EET理论概述 | 第31-32
页 |
· EET理论在金属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
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3
页 |
第二章 润湿性测试用陶瓷基板的制备 | 第33-38
页 |
· 前言 | 第33-34
页 |
· 陶瓷基板的制备 | 第34
页 |
· 真空烧结+热等静压烧结(HIP) | 第34
页 |
· 热压烧结(HP) | 第34
页 |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4-35
页 |
· 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35-37
页 |
· 致密度测试分析 | 第35-36
页 |
· 陶瓷基板的相分析(XRD) | 第36-3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
页 |
第三章 (Ti,Me)(C,N)/Ni体系润湿性研究 | 第38-58
页 |
· 引言 | 第38
页 |
· 润湿性测试方法 | 第38-39
页 |
· 润湿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53
页 |
· 实验工艺条件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39-41
页 |
· 温度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39-40
页 |
· 保温时间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0
页 |
· 表面粗糙度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0-41
页 |
· 添加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1-48
页 |
· 单独添加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1
页 |
· 单独添加碳化物时润湿性界面形貌 | 第41-46
页 |
· 润湿性界面成分分析 | 第46-47
页 |
· 润湿性机理分析 | 第47-48
页 |
· 添加二元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8-50
页 |
· 三元添加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0-51
页 |
· 四元添加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1-52
页 |
· 添加五元碳化物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2-53
页 |
· Ti(C,N)/Ni界面结合强度研究 | 第53-56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
页 |
· 性能测试和试样表征 | 第54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
页 |
· 界面结合强度 | 第54-56
页 |
· 界面相分析 | 第5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
页 |
第四章 Ti(C,N)基多元陶瓷相的价电子结构与润湿性的关系 | 第58-73
页 |
· 引言 | 第58
页 |
· 平均原子模型 | 第58-59
页 |
· 键距差方法(BLD法) | 第59-60
页 |
· 六元陶瓷相的价电子结构计算步骤 | 第60-62
页 |
· 陶瓷相价电子结构与润湿性之间的关系 | 第62-65
页 |
· 陶瓷相价电子结构计算结果 | 第62-63
页 |
· 陶瓷相的价电子结构与润湿性的关系 | 第63-64
页 |
· 润湿性与化学键结合的关系 | 第64-65
页 |
· (Ti,Me)(C,N)/Ni界面价电子结构计算 | 第65-72
页 |
· 五元陶瓷相价电子结构计算结果 | 第65-66
页 |
· 陶瓷相(111)面价电子结构 | 第66
页 |
· 陶瓷相(001)面价电子结构 | 第66
页 |
· Ni的价电子结构计算结果 | 第66-67
页 |
· 金属Ni(111)面价电子结构 | 第67-68
页 |
· 相界面价电子结构 | 第68-70
页 |
· 多元陶瓷相的种类和成分对[001]_(Ni)//[001]_(TiC)界面价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70-71
页 |
· 多元陶瓷相的种类和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71-7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
页 |
第五章 纳米TiN改性TiC基金属陶瓷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 第73-90
页 |
· 引言 | 第73
页 |
· 纳米TiN粉分散 | 第73-74
页 |
· 纳米TiN改性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 | 第74-76
页 |
· 纳米TiN改性TiC基金属陶瓷材料的显微组织 | 第76-83
页 |
· 纳米TiN添加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76-80
页 |
· Mo添加量对金属陶瓷材料组织的影响 | 第80-83
页 |
· 纳米TiN改性TiC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83-88
页 |
· TiN纳米添加对金属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3-85
页 |
· 纳米TiN-微米TiN复合添加对金属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5-86
页 |
· Mo添加量对金属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6-88
页 |
· 纳米TiN增强Ti(C,N)基金属陶瓷的机制 | 第88-8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
页 |
第六章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 | 第90-120
页 |
· 刀具的磨损形态和过程 | 第90-91
页 |
· 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正火态中碳钢时的切削性能与耐磨特性 | 第91-10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91-92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的磨损曲线 | 第92-93
页 |
· 金属陶瓷刀具与YT15硬质合金刀具的切削性能比较 | 第93-96
页 |
· 粘结相含量不同的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性能比较 | 第96-97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的磨损机理 | 第97-102
页 |
· 金属陶瓷刀具切削灰铸铁时的切削性能与耐磨特性 | 第102-112
页 |
· 实验方法和条件 | 第102-103
页 |
· 失效形式与磨损曲线 | 第103-104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与对比刀具的切削性能比较 | 第104-106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灰铸铁时的参数优化 | 第106-108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磨损特点及机理分析 | 第108-112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淬火态中碳钢时的切削性能 | 第112-117
页 |
· 淬火钢的切削加工特点 | 第112-113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3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与对比刀具的切削性能 | 第113-114
页 |
· 切削用量对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5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参数优化及Tailor公式 | 第115-117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的磨损形貌 | 第117
页 |
·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切削冷硬铸铁和不锈钢时的切削性能 | 第117-118
页 |
· 金属陶瓷刀具与YG8刀具切削冷硬铸铁时的切削性能 | 第117-118
页 |
· 加工不锈钢时的切削性能 | 第11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
页 |
第七章 纳米改性金属陶瓷刀具的抗热冲击性能 | 第120-127
页 |
· 前言 | 第120
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0-121
页 |
· 热冲击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21-126
页 |
· 热冲击循环过程中试样表面的孔洞变化情况 | 第121-123
页 |
· 压痕附近热冲击疲劳裂纹的形态 | 第123-124
页 |
· 热冲击过程中孔洞及微裂纹形成机理 | 第124-125
页 |
· 热冲击疲劳裂纹扩展机理 | 第125-12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
页 |
第八章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27-129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