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与他的弦乐四重奏 | 第9-11页 |
(一) 肖斯塔科维奇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 第9-11页 |
(二) 肖斯塔科维奇的内心独白——弦乐四重奏 | 第11页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本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减八度调式及其衍生的减音程调式——个性化调式的处理技法(上) | 第15-48页 |
第一节 减八度调式及其旋法特征 | 第15-28页 |
一、从“奥比霍特调式”到“肖斯塔科维奇调式”——源自俄罗斯古调式的历史渊源 | 第16-22页 |
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减八度(肖斯塔科维奇)调式 | 第22-28页 |
第二节 减音程调式的衍生及其旋法特征 | 第28-48页 |
一、“再解构“的平均律——“减音程调式”提法的理论阐述 | 第28-35页 |
二、创作中“减音程调式”的基本形态 | 第35-41页 |
三、创作中“减音程调式”的复杂形态 | 第41-48页 |
第二章 减音程调式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个性化调式的处理技法(下) | 第48-69页 |
第一节 属音上的减七和弦——属功能组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 | 第48-58页 |
一、从“理论存在”到“实际运用”——属音减七和弦的追根溯源 | 第49-52页 |
二、四重奏中的属音减七和弦 | 第52-58页 |
第二节 下属功能组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 | 第58-69页 |
一、解构传统,继往开来的小拿波里和弦 | 第59-63页 |
二、含“减四度”的增三和弦——降根音的小调式下属 | 第63-69页 |
第三章 调性中的“十二音级性”——兼收并蓄现代和声技法的个性化特征 | 第69-97页 |
第一节 调性中“十二音级性”的形成 | 第69-83页 |
一、从继承传统谈起 | 第69-72页 |
二、单声部中的“十二音级性” | 第72-76页 |
三、纵横同构织体中的“十二音级性” | 第76-83页 |
第二节 “和音”技术中的“十二音级性” | 第83-87页 |
第三节 “音列技术”中的“十二音级性” | 第87-97页 |
第四章 声部平稳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技术与“音组”技术——四重奏中其它个性化的和声技法 | 第97-136页 |
第一节 由声部平稳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 | 第97-108页 |
一、由声部平稳进行导致调性扩张的提法与分类 | 第97-99页 |
二、斜向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 | 第99-102页 |
三、反向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 | 第102-105页 |
四、平行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签名动机·音组”——四重奏中的音组技术 | 第108-119页 |
一、“签名式主导动机”中的音组技术 | 第108-113页 |
二、其它“音组”技术及其与调性的结合 | 第113-119页 |
第三节 游移的陈述与新潮的布局——个性化半音和声技法的整体结构意义 | 第119-136页 |
一、游移状态的调性陈述 | 第119-123页 |
二、双调性与多调性的结合并置 | 第123-126页 |
三、个性化的转调手法 | 第126-130页 |
四、推陈出新的调性布局 | 第130-136页 |
第五章 线条化织体与织体中的犹太因素——弦乐四重奏中个性化的多声部形态 | 第136-167页 |
第一节 常态化的主调写法 | 第136-142页 |
一、合唱式 | 第136-138页 |
二、独白式 | 第138-140页 |
三、“旋律加伴奏”——前景与背景结合式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极限写作”式的个性化多声部形态 | 第142-153页 |
一、繁复的织体与简约的功能——和弦被“隐形了”的线条化多声部形态 | 第143-147页 |
二、简洁的织体与复杂的功能——“线条和声”影响下的多声部形态 | 第147-153页 |
第三节 “犹太风格”对织体的影响 | 第153-167页 |
一、“追尾”、“环绕”、“扬抑”、“嗡啪”——“犹太式”节奏与旋法特点概览 | 第154-156页 |
二、“肖式”和声与“犹式”织体——四重奏中“犹太风格”的多声部形态 | 第156-167页 |
结论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