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 第11-14页 |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14-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概述 | 第23-39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滋生和蔓延的现实条件 | 第23-27页 |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催生多样化社会思潮 | 第23-24页 |
(二)改革开放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社会思潮的萌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 第24-25页 |
(三)改革开放后思想文化领域的空前活跃引发社会思潮激流涌动 | 第25-26页 |
(四)改革进程中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的社会矛盾凸显激发社会思潮顺势而起 | 第26-27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 | 第27-32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愈来愈关注现实问题 | 第27-28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愈来愈重视话语体系创新 | 第28-29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愈来愈倾向新兴媒体 | 第29-30页 |
(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愈来愈注重相互吸收 | 第30-31页 |
(五)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愈来愈凸显政治诉求 | 第31-32页 |
三、当代中国其它主要社会思潮基本问题厘析 | 第32-39页 |
(一)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第32-33页 |
(二)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 | 第33-35页 |
(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 | 第35-37页 |
(四)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 | 第39-63页 |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在中国的兴起和蔓延 | 第39-47页 |
(一)新自由主义概念的界定 | 第40-41页 |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 第41-43页 |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 | 第43-46页 |
(四)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蔓延 | 第46-47页 |
二、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 第47-54页 |
(一)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 第47-50页 |
(二)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第50-51页 |
(三)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51-54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挑战的思考 | 第54-63页 |
(一)澄清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误区 | 第54-56页 |
(二)准确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内涵 | 第56-58页 |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 第58-6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 | 第63-85页 |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在中国的兴起和蔓延 | 第63-72页 |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 第63-68页 |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 第68-71页 |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蔓延 | 第71-72页 |
二、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 第72-76页 |
(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 第72-75页 |
(二)认为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表述意在弱化党的工人阶级基础 | 第75页 |
(三)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主张阶级调和 | 第75-76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挑战的思考 | 第76-85页 |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第77-80页 |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表述没有弱化党的工人阶级基础 | 第80-82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否定矛盾和斗争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 | 第85-112页 |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相关问题分析 | 第85-97页 |
(一)本思潮相关学术名称的厘定 | 第85-86页 |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86-90页 |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基本立场 | 第90-95页 |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积极作用 | 第95-97页 |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 第97-102页 |
(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儒化”过程 | 第97-99页 |
(二)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缺乏人性基础 | 第99-100页 |
(三)主张用“儒家议会三院制”取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100-101页 |
(四)主张用“儒家经典教育”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101-102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挑战的思考 | 第102-11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等同于“儒化” | 第102-104页 |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104-107页 |
(三)“儒家议会三院制”的设想已远远背离中国现实 | 第107-109页 |
(四)正确对国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挑战的战略思考 | 第112-139页 |
一、高度重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 第112-117页 |
(一)能否有效应对挑战事关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 | 第113-114页 |
(二)能否有效应对挑战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第114-116页 |
(三)能否有效应对挑战事关中国的发展道路 | 第116-117页 |
二、秉持科学态度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 | 第117-128页 |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 | 第118-121页 |
(二)要敢于正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 第121-126页 |
(三)亟需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 第126-128页 |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能力 | 第128-139页 |
(一)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掌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 | 第128-132页 |
(二)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实效,营造引领社会思潮的社会氛围 | 第132-134页 |
(三)着力践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夯实引领社会思潮的群众基础 | 第134-139页 |
结语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