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6-25页 |
1.1.1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质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1.2 漠河盆地地质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1.3 二连盆地地质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1.4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5-26页 |
1.3 论文工作量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2.1 沉积环境分析 | 第28页 |
2.2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 第28-29页 |
2.3 锆石U-Pb年龄分析 | 第29-30页 |
2.4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 第30-31页 |
2.5 地震反射剖面分析 | 第31-32页 |
第3章 侏罗纪-早白垩世初漠河盆地地层、构造演化 | 第32-112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漠河盆地岩石地层和沉积特征 | 第33-39页 |
3.2.1 绣峰组 | 第36页 |
3.2.2 二十二站组 | 第36-38页 |
3.2.3 额木尔河组 | 第38-39页 |
3.2.4 开库康组 | 第39页 |
3.2.5 塔木兰沟组 | 第39页 |
3.3 漠河盆地与俄罗斯上阿穆尔盆地地层对比 | 第39-45页 |
3.3.1 上阿穆尔盆地岩石地层和沉积特征 | 第40-43页 |
3.3.2 漠河盆地与上阿穆尔盆地地层对比 | 第43-45页 |
3.4 地层年龄限定 | 第45-99页 |
3.4.1 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45-98页 |
3.4.2 锆石U-Pb年龄对盆地地层年龄的限定 | 第98-99页 |
3.5 物源区分析 | 第99-106页 |
3.5.1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 第100-102页 |
3.5.2 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 | 第102-106页 |
3.6 盆地古地理和地层、构造演化 | 第106-110页 |
3.6.1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 | 第106-107页 |
3.6.2 晚侏罗世晚期(晚钦莫利期-提塘期) | 第107-108页 |
3.6.3 早白垩世初期(贝里阿斯期-早瓦兰今期) | 第108页 |
3.6.4 早白垩世早期(瓦兰今期) | 第108-110页 |
3.6.5 早白垩世中晚期(欧特里夫期及之后) | 第110页 |
3.7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4章 侏罗纪-早白垩世初二连盆地地层、构造演化 | 第112-186页 |
4.1 前言 | 第112页 |
4.2 侏罗系-下白垩统底部岩石地层和沉积特征 | 第112-119页 |
4.2.1 阿其图组、格日勒组和齐哈组 | 第112-118页 |
4.2.2 呼格吉勒图组 | 第118页 |
4.2.3 兴安岭群 | 第118页 |
4.2.4 阿尔善组 | 第118-119页 |
4.3 地层年龄限定 | 第119-179页 |
4.3.1 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119-174页 |
4.3.2 锆石U-Pb年龄对盆地地层年龄的限定 | 第174-176页 |
4.3.3 区域地层对比和更进一步的地层年龄限定 | 第176-179页 |
4.4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 第179-184页 |
4.4.1 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 | 第180-182页 |
4.4.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反演 | 第182-184页 |
4.5 侏罗纪-早白垩世初二连盆地演化 | 第184-185页 |
4.5.1 中侏罗世早期 | 第184页 |
4.5.2 中侏罗世晚期 | 第184页 |
4.5.3 晚侏罗世早期 | 第184页 |
4.5.4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 | 第184-185页 |
4.5.5 早白垩世 | 第185页 |
4.6 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5章 晚白垩世初二连盆地构造反转 | 第186-223页 |
5.1 前言 | 第186页 |
5.2 白垩系岩石地层和沉积、构造特征 | 第186-197页 |
5.2.1 下白垩统巴彦花群 | 第186-190页 |
5.2.2 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构造反转 | 第190-192页 |
5.2.3 上白垩统二连组 | 第192-197页 |
5.3 地层年龄限定 | 第197-218页 |
5.3.1 古生物和古地磁年龄 | 第197-199页 |
5.3.2 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 | 第199-217页 |
5.3.3 综合地层年龄限定 | 第217-218页 |
5.4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 第218-220页 |
5.4.1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 | 第218页 |
5.4.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反演 | 第218-220页 |
5.5 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初二连盆地地层、构造演化 | 第220-221页 |
5.6 小结 | 第221-223页 |
第6章 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及邻区演化与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 | 第223-244页 |
6.1 前言 | 第223页 |
6.2 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层、构造演化 | 第223-233页 |
6.2.1 中侏罗世早期伸展环境 | 第223-225页 |
6.2.2 中侏罗世晚期挤压环境 | 第225页 |
6.2.3 晚侏罗世早期伸展环境 | 第225-226页 |
6.2.4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挤压环境 | 第226-231页 |
6.2.5 早白垩世伸展环境 | 第231页 |
6.2.6 晚白垩世初挤压环境 | 第231-233页 |
6.3 晚中生代中国东北及邻区演化与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 | 第233-243页 |
6.3.1 中侏罗世早期:伸展构造与蒙古-鄂霍茨克洋西段关闭后重力垮塌 | 第233-234页 |
6.3.2 中侏罗世晚期:挤压构造与喀喇昆仑板块碰撞亚洲大陆南缘 | 第234-235页 |
6.3.3 晚侏罗世早期:伸展构造与东北亚挤出逃逸 | 第235页 |
6.3.4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挤压构造与多板块碰撞联合作用 | 第235-239页 |
6.3.5 早白垩世:伸展构造与东北亚挤出逃逸 | 第239-240页 |
6.3.6 晚白垩世初:挤压构造与鄂霍茨克陆块碰撞亚洲大陆东缘 | 第240-243页 |
6.4 小结 | 第243-24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4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70页 |
致谢 | 第270-2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