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9页 |
1.1.1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 | 第15页 |
1.1.2 病毒学 | 第15-17页 |
1.1.2.1 F蛋白 | 第16-17页 |
1.1.2.2 M蛋白 | 第17页 |
1.1.3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1.3.1 福尔马林灭活疫苗 | 第20页 |
1.1.3.2 病毒载体疫苗 | 第20-21页 |
1.1.3.3 减毒活疫苗 | 第21-22页 |
1.1.3.4 VLPs疫苗 | 第22-23页 |
1.1.4 RSVVLP制备方法的改进及意义 | 第23-26页 |
1.1.5 研究方案及论文创新点 | 第26-29页 |
1.1.5.1 研究方案 | 第26-27页 |
1.1.5.2 论文创新性点 | 第27-29页 |
2 以RSVM蛋白构建RSV VLP的可行性研究 | 第29-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4-40页 |
2.3.1 重组杆状病毒能有效表达目的蛋白 | 第34-35页 |
2.3.2 鉴定密码子优化可以提高蛋白表达量 | 第35-36页 |
2.3.3 建立纯化sFopt和sMopt蛋白方法 | 第36-37页 |
2.3.4 建立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RSV VLP制备条件 | 第37-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3 建立制备RSV VLP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第42-5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3.3.1 构建并鉴定重组腺病毒 | 第48-49页 |
3.3.2 Western blot可检测到FGAd-Msyn和FGAd-Fsyn表达的Msyn和Fsyn蛋白 | 第49-50页 |
3.3.3 经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纯化获得重组腺病毒 | 第50页 |
3.3.4 重组腺病毒-Vero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可用于RSV VLP的制备 | 第50-54页 |
3.3.4.1 重组腺病毒感染Vero细胞不会导致CPE | 第51页 |
3.3.4.2 重组腺病毒感染Vero细胞能有效表达目的蛋白 | 第51-52页 |
3.3.4.3 建立了基于FGAd-Vero细胞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制备RSVVLP的最佳条件 | 第52-54页 |
3.3.5 重组腺病毒共感染Vero细胞产生的RSV VLP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而且与RSV病毒体形态相似 | 第54-56页 |
3.3.5.1 Western blot鉴定RSV VLP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 第54页 |
3.3.5.2 透射电镜和免疫电镜鉴定RSV VLP有RSV病毒体相似的形态 | 第54-55页 |
3.3.5.2 低内毒素含量的RSVVLP | 第55-56页 |
3.4 讨论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4 经单次滴鼻途径免疫RSV VLP诱导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 第58-8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8-80页 |
4.3.1 RSV VLP单次免疫可以产生Th1偏向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68-72页 |
4.3.1.1 RSV F和RSV M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检测 | 第68-70页 |
4.3.1.2 RSV VLP可诱导Th1偏向的血清免疫应答 | 第70-71页 |
4.3.1.3 单次滴鼻免疫可以产生Th1偏向的黏膜细胞因子应答 | 第71-72页 |
4.3.2 单次免疫RSV VLP可以诱导小鼠产生黏膜与局部的免疫应答 | 第72-74页 |
4.3.2.1 RSV F特异性CD8+T黏膜细胞免疫应答 | 第72-73页 |
4.3.2.2 RSV F特异性黏膜SIgA免疫应答 | 第73-74页 |
4.3.3 RSV VLP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 第74-80页 |
4.3.3.1 RSV VLP可诱导小鼠产生长期且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 第74-76页 |
4.3.3.2 RSV VLP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保护 | 第76-78页 |
4.3.3.3 RSV VLP免疫不会导致ERD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 第78-80页 |
4.4 讨论 | 第80-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5.1 总结回顾 | 第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附录A | 第91-93页 |
附录B | 第93-97页 |
索引 | 第97-9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