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7页 |
1.1 燃煤汞污染排放及控制现状 | 第12-15页 |
1.1.1 汞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2 大气人为汞排放 | 第13-14页 |
1.1.3 汞的排放控制标准 | 第14-15页 |
1.2 燃煤电厂汞的排放控制方法 | 第15-24页 |
1.2.1 燃烧前脱汞 | 第15-16页 |
1.2.2 燃烧后脱汞 | 第16-24页 |
1.3 改性汞吸附剂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1.3.1 改性非碳基吸附剂 | 第24-30页 |
1.3.2 改性活性炭吸附剂 | 第30-31页 |
1.4 汞的催化氧化与化学吸附机理研究 | 第31-35页 |
1.4.1 烟气中含 Cl 组分的影响机理 | 第31-32页 |
1.4.2 烟气中 SO_x的影响机理 | 第32页 |
1.4.3 烟气中 NO_x的影响机理 | 第32-33页 |
1.4.4 烟气中其他气体组分的影响机理 | 第33页 |
1.4.5 异相反应汞的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 第33-35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第37-54页 |
2.1 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37-43页 |
2.1.1 固定床实验系统示意图 | 第37页 |
2.1.2 实验配气系统 | 第37-39页 |
2.1.3 反应器与控温系统 | 第39-41页 |
2.1.4 测量部分 | 第41-43页 |
2.1.5 尾气净化系统 | 第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51页 |
2.2.1 实验步骤 | 第41-45页 |
2.2.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2.3 实验系统的校验与标定 | 第45-50页 |
2.2.4 实验系统误差 | 第50-51页 |
2.3 吸附剂表征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2.3.1 吸附剂比表面积分析 | 第51页 |
2.3.2 X 射线荧光衍射(XRD)分析 | 第51-52页 |
2.3.3 X 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2页 |
2.3.4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 | 第52页 |
2.3.5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52页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分析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CuCl_2改性吸附剂脱汞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54-75页 |
3.1 研究方案 | 第54-56页 |
3.1.1 研究思路 | 第54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3.2 吸附剂表征分析 | 第56-60页 |
3.2.1 载体与改性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56-58页 |
3.2.2 改性吸附剂的 XRD 分析 | 第58-59页 |
3.2.3 载体与改性吸附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59页 |
3.2.4 XPS 分析 | 第59-60页 |
3.3 CuCl_2改性吸附剂的脱汞性能 | 第60-72页 |
3.3.1 载体的汞吸附性能 | 第60-61页 |
3.3.2 改性吸附剂的汞脱除性能 | 第61-62页 |
3.3.3 烟气组分对汞价态分布的影响 | 第62-66页 |
3.3.4 温度对汞价态分布的影响 | 第66-68页 |
3.3.5 吸附剂的初始吸附速率 | 第68-71页 |
3.3.6 反应的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71-72页 |
3.4 CuCl_2改性非碳基吸附剂脱汞反应机理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CuO_x改性中性三氧化二铝复合型吸附剂脱汞性能研究 | 第75-90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75-76页 |
4.1.1 研究思路 | 第75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4.2 CuO_x-Al_2O_3复合型吸附剂的脱汞性能 | 第76-83页 |
4.2.1 改性吸附剂在模拟烟气下的汞脱除性能 | 第76-78页 |
4.2.2 HCl 的影响 | 第78-79页 |
4.2.3 CuO_x-Al_2O_3在酸性气氛中的催化性能 | 第79-80页 |
4.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5 Cu 担载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6 CuO_x-Al_2O_3对于吸附过程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 CuO_x-Al_2O_3复合型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 第83-87页 |
4.3.1 BET 比表面积分析 | 第83-84页 |
4.3.2 XRD 分析 | 第84页 |
4.3.3 TEM 分析 | 第84-85页 |
4.3.4 XPS 分析 | 第85-86页 |
4.3.5 TPR 分析 | 第86-87页 |
4.4 CuO_x-Al_2O_3复合型吸附剂催化氧化机理分析 | 第87-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燃煤电厂非碳基吸附剂喷射实验 | 第90-108页 |
5.1 燃煤电厂概况 | 第90-95页 |
5.1.1 实验电厂简介 | 第90-91页 |
5.1.2 取样点选取 | 第91-93页 |
5.1.3 吸附剂喷射系统 | 第93-95页 |
5.2 取样与测量方法 | 第95-97页 |
5.2.1 烟气取样方法 | 第95-96页 |
5.2.2 含汞固体样品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5.2.3 燃料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97页 |
5.3 实验取样日程安排 | 第97-99页 |
5.4 吸附剂汞脱除效果原始数据分析 | 第99-101页 |
5.4.1 工业制备的吸附剂 | 第99页 |
5.4.2 燃煤汞含量与工业分析 | 第99-100页 |
5.4.3 吸附剂喷射前后电厂汞平衡 | 第100-101页 |
5.5 实验数据修正 | 第101-104页 |
5.6 非碳基吸附剂经济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5.7 非碳基吸附剂的环境稳定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附录A 改性吸附剂 TEM 显微图 | 第123-13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