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25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5-27页 |
1 绪论 | 第27-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7-2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0-52页 |
2.1 矿物表面润湿性及其对浮选过程的影响 | 第30-37页 |
2.2 粗糙度对气泡与固体表面粘附过程的影响 | 第37-41页 |
2.3 固体表面润湿的理论模型 | 第41-45页 |
2.4 固体表面与液滴粘附过程中作用力测量 | 第45-49页 |
2.5 固体表面与气泡粘附过程中作用力测量 | 第49-52页 |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52-63页 |
3.1 光滑表面和微结构表面制备 | 第52页 |
3.2 表面形貌 | 第52-58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58-63页 |
4 光滑固体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理论计算公式的有效性验证 | 第63-71页 |
4.1 理论公式的引入 | 第63-64页 |
4.2 光滑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 第64-69页 |
4.3 理论公式用于计算光滑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的有效性验证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各向同性微结构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的测量及分析 | 第71-90页 |
5.1 固体分数对理论公式中毛细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 微孔、微柱体表面微结构尺寸及表面润湿性测量 | 第73-74页 |
5.3 微结构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测量 | 第74-76页 |
5.4 贯穿孔与非贯穿孔对固体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的影响 | 第76-81页 |
5.5 微结构表面三相接触线的直接观测及其模型建立 | 第81-85页 |
5.6 微结构表面与液滴粘附过程中的作用力分析 | 第85-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凹槽结构表面与液滴作用力的测量、分析及各向异性润湿特性 | 第90-104页 |
6.1 凹槽结构表面与液滴相互作用力测量 | 第90-91页 |
6.2 凹槽结构表面与液滴相互作用力理论计算公式的改进 | 第91-93页 |
6.3 凹槽结构表面上三相接触线观测及模型构建 | 第93-94页 |
6.4 不同方向上接触角与接触直径的演变过程 | 第94-99页 |
6.5 接触角分析与讨论 | 第99-10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7 微结构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自由能变化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104-135页 |
7.1 不同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 第104-107页 |
7.2 固体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与各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 第107-113页 |
7.3 固体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与粘附功之间的关系 | 第113-116页 |
7.4 固体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与接触半径之间的关系 | 第116-120页 |
7.5 固体表面与液滴的作用力与固体分数之间的关系 | 第120-124页 |
7.6 液滴自发铺展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与铺展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 第124-129页 |
7.7 微结构表面润湿状态对接触角、作用力的影响 | 第129-133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8 微结构表面与气泡粘附特性研究 | 第135-151页 |
8.1 微气泡在微结构表面上的生成及生长规律 | 第135-138页 |
8.2 表面形貌、润湿状态对微结构表面与气泡粘附的影响 | 第138-149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9.1 结论 | 第151-153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53页 |
9.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附录 | 第166-171页 |
作者简历 | 第171-17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