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6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2.1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 第17-18页 |
1.2.2 创建绿色大学校园的紧迫性 | 第18页 |
1.2.3 我国湿热地区(以岭南地区为例)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20-25页 |
1.3.1 绿色校园 | 第20-23页 |
1.3.2 湿热地区范围 | 第23-24页 |
1.3.3 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新加坡与湿热气候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43页 |
1.5.1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1.5.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的研究 | 第28-29页 |
1.5.3 绿色校园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32页 |
1.5.4 岭南地区大学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1.5.5 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发展综述 | 第37-43页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43-4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45-46页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46-49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1.7.2 创新点 | 第47-49页 |
第二章 绿色校园现状分析 | 第49-116页 |
2.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2.2 各地区使用的评价标准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52-53页 |
2.3 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统计分析 | 第53-61页 |
2.3.1 我国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53-55页 |
2.3.2 高校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 第55-59页 |
2.3.3 中国《建筑学报》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 第59-60页 |
2.3.4 代表高校:南方科技大学 | 第60-61页 |
2.4 基于台湾绿建筑评价系统EEWH及绿色校园相关推动政策的统计 | 第61-83页 |
2.4.1 中国台湾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绿色建筑评估系统EEWH简介 | 第61-64页 |
2.4.2 中国台湾大学绿色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 第64-74页 |
2.4.3 EEWH统计结果与国家标准统计结果对比 | 第74-76页 |
2.4.4 台湾《建筑师》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 第76-78页 |
2.4.5 高校参与台湾“内政部”与“教育部”改造计划统计 | 第78-82页 |
2.4.6 代表高校:台湾大学 | 第82-83页 |
2.5 基于香港HK-BEAM / BEAM PLUS的统计 | 第83-89页 |
2.5.1 BEAM PLUS简介与特点 | 第83-84页 |
2.5.2 保证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的措施 | 第84页 |
2.5.3 统计结果 | 第84-89页 |
2.6 基于新加坡“绿色标志”(GREEN MARK)的统计 | 第89-101页 |
2.6.1“绿色标志”(GREEN MARK)特点 | 第89-90页 |
2.6.2 数量与比例的比较 | 第90页 |
2.6.3 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位的比较 | 第90-94页 |
2.6.4 代表高校:南洋理工大学 | 第94-97页 |
2.6.5 代表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 第97-101页 |
2.7 各评价标准统计总表 | 第101-102页 |
2.8 各地区高校的对比分析 | 第102-113页 |
2.8.1 QS亚洲大学排名与高校绿色建筑数量排序 | 第102页 |
2.8.2 平均指标分析 | 第102-107页 |
2.8.3 相关性分析 | 第107-11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三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 | 第116-157页 |
3.1 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基础 | 第116-129页 |
3.1.1 “两观三性”设计理论 | 第116-117页 |
3.1.2 建筑创作系统论 | 第117-120页 |
3.1.3 建筑气候学 | 第120-122页 |
3.1.4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 | 第122页 |
3.1.5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22-123页 |
3.1.6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 第123-129页 |
3.2 绿色校园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 第129-154页 |
3.2.1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方法论 | 第129-133页 |
3.2.2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 | 第133-137页 |
3.2.3 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 第137-138页 |
3.2.4 设计程序的整体性 | 第138-142页 |
3.2.5 设计策略的整体性 | 第142-154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154-1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四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第157-252页 |
4.1 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 | 第157-159页 |
4.1.1 专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 第157页 |
4.1.2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组成要素 | 第157-159页 |
4.2 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第159-243页 |
4.2.1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 第159-175页 |
4.2.2 景观生态规划 | 第175-180页 |
4.2.3 绿色交通规划 | 第180-190页 |
4.2.4 水资源规划 | 第190-200页 |
4.2.5 风貌维护规划 | 第200-205页 |
4.2.6 物理环境规划 | 第205-216页 |
4.2.7 绿色建筑规划 | 第216-223页 |
4.2.8 能源系统规划 | 第223-232页 |
4.2.9 固体废弃物规划 | 第232-238页 |
4.2.10 智慧校园规划:“智慧”助力“绿色” | 第238-243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243-251页 |
4.3.1 【案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规划(2016年) | 第243-249页 |
4.3.2 【案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概念设计方案 | 第249-2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51-252页 |
第五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 第252-379页 |
5.1 校园建筑环境性能 | 第254-255页 |
5.2 校园建筑类型特点 | 第255-257页 |
5.3 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需求 | 第257-264页 |
5.4 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特色经验 | 第264-266页 |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第264-265页 |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265页 |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265页 |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265页 |
5.4.5 室内环境质量 | 第265-266页 |
5.5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 第266-350页 |
5.5.1 建筑空间布局 | 第267-271页 |
5.5.2 遮阳隔热 | 第271-284页 |
5.5.3 建筑通风 | 第284-310页 |
5.5.4 采光照明 | 第310-320页 |
5.5.5 基地保水和非传统水源 | 第320-328页 |
5.5.6 立体绿化 | 第328-332页 |
5.5.7 绿色建材 | 第332-335页 |
5.5.8 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 | 第335-337页 |
5.5.9 Green BIM应用 | 第337-342页 |
5.5.10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 | 第342-347页 |
5.5.11 智慧绿色建筑 | 第347-350页 |
5.6 案例分析 | 第350-378页 |
5.6.1 【案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体育馆 | 第350-355页 |
5.6.2 【案例二】华南理工大学31~34号楼教学楼群 | 第355-373页 |
5.6.3 【案例三】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 第373-3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378-379页 |
第六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第379-430页 |
6.1 绿色大学校园景观概念及设计要素 | 第379-380页 |
6.2 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第380-409页 |
6.2.1 绿地面积和位置——以形成生态绿网 | 第380-388页 |
6.2.2 绿地的效益(质量)——生态多样性设计,兼顾CO2固定能力 | 第388-392页 |
6.2.3 校园景观的生态恢复 | 第392-396页 |
6.2.4 海绵校园的基石——雨水适应性景观 | 第396-406页 |
6.2.5 校园朴门永续设计 | 第406-409页 |
6.3 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第409-420页 |
6.3.1 大学精神与历史文脉 | 第410-414页 |
6.3.2 以人为本,体现校园场所精神 | 第414-418页 |
6.3.3 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功效 | 第418-420页 |
6.4 校园景观一体化设计 | 第420-429页 |
6.4.1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整合设计策略 | 第420-422页 |
6.4.2 案例分析 | 第422-42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29-43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0-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49-468页 |
附录 | 第468-513页 |
台湾《建筑师》杂志刊登的高校EEWH绿色建筑 | 第468-470页 |
台湾绿建筑奖高校获奖项目 | 第470-475页 |
南洋理工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目录 | 第475-488页 |
新加坡国立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 | 第488-496页 |
新加坡其他高校代表性“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绿色校园 | 第496-506页 |
香港BEAM PLUS铂金级高校绿色建筑目录 | 第506-509页 |
香港中文大学HK-BEAM/BEAM PLUS绿色建筑目录 | 第509-5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3-516页 |
致谢 | 第516-518页 |
附件 | 第5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