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
页 |
一、 有关名词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7-9
页 |
二、 国内外关于日本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状况 | 第9-12
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2-13
页 |
四、 对所使用的主要资料的说明 | 第13-16
页 |
第二章: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前的日本华侨华人社会 | 第16-26
页 |
第一节、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与早期日本华侨社会的形成 | 第16-18
页 |
第二节、 近代中日两国的“开国”与“邦交”对日本华社的影响 | 第18-21
页 |
第三节、 二战后至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的日本华侨社会状况 | 第21-26
页 |
第三章: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社的“外在”变化 | 第26-42
页 |
第一节、 日本华社的现状及其尚未当地化之特点 | 第26-30
页 |
第二节、 日本华社“外在”的量与质的变化 | 第30-32
页 |
第三节、 中日关系正常化对日本华社“外在”变化的影响 | 第32-34
页 |
第四节、 日本有关政策法规对华社“外在”变化的作用 | 第34-42
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留日热潮及其对日本华社的影响 | 第42-58
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留学大潮 | 第42-46
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留日热潮 | 第46-52
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留日热潮对日本华社的影响 | 第52-58
页 |
第五章: 迅速崛起的日本新华侨华人 | 第58-76
页 |
第一节、 新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及其成分 | 第58-68
页 |
第二节、 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状况与处境 | 第68-71
页 |
第三节、 新华侨华人的崛起对日本华社和中日交流的影响 | 第71-76
页 |
第六章: 日本老华社的“内在”变化——政治和文化认同的华人化 | 第76-94
页 |
第一节、 日本华侨社会尚未华人化的原因 | 第76-77
页 |
第二节、 老华侨社会迅速华人化的主要外因——社会因素 | 第77-82
页 |
第三节、 老华侨社会迅速华人化之主要内因——世代交替 | 第82-90
页 |
第四节、 日本老华社的急速华人化 | 第90-94
页 |
第七章: 日本新老华侨华人的华人化进程之比较 | 第94-105
页 |
第一节、 新老华侨华人子女接受民族教育状况之比较 | 第95-97
页 |
第二节、 新老华侨华人对华侨社团归属感之比较 | 第97
页 |
第三节、 新老华侨华人婚姻观之比较 | 第97-98
页 |
第四节、 新老华侨华人“归化”观之比较 | 第98-99
页 |
第五节、 新老华侨华人职业状况之比较 | 第99-100
页 |
第六节、 新老华侨华人自我意识之比较 | 第100
页 |
第七节、 新老华侨华人的华人化进程之差异 | 第100-102
页 |
第八节、 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华人化进程 | 第102-105
页 |
第八章: 从日本华社的变迁看2l世纪发达国家华社的发展趋势 | 第105-123
页 |
第一节、 当代日本华社的变迁及其展望 | 第105-110
页 |
第二节、 近二三十年间日本等发达国家华社量与质的变化 | 第110-115
页 |
第三节、 从推拉理论看21世纪初发达国家华社发展趋势 | 第115-120
页 |
第四节、 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华侨华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 第120-123
页 |
结束语 | 第123-130
页 |
附录部分 | 第130-152
页 |
附录一: 朱慧玲问卷调查样本 | 第130-139
页 |
附录二: 朱慧玲一期个人采访调查记录 | 第139-142
页 |
附录三: 各章图表分布状况 | 第142-143
页 |
附录四: 本文参考资料一览 | 第143-152
页 |
后记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