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 森林资源、林地资源 | 第15-16页 |
· 森林资源管理和林地资源管理 | 第16-18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18-19页 |
· 国有林区和黑龙江省森工林区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定性研究 | 第19-20页 |
· 定量研究 | 第20-2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21-24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45页 |
· 关于国有林管理的研究 | 第24-33页 |
· 国有林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 第24-25页 |
· 国有林管理体制研究 | 第25-30页 |
· 国有林管理监督体制研究 | 第30-31页 |
· 国有林地的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 国有林区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 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 第33-37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的研究 | 第33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研究 | 第33-35页 |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36页 |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研究 | 第36-37页 |
· 关于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第37-42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37-38页 |
· 制约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研究 | 第38-39页 |
· 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 | 第39-40页 |
· 对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论文理论起点和视角的选择 | 第42-45页 |
· 现有研究评述 | 第42-43页 |
· 本研究视角的选择 | 第43-45页 |
3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第45-5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5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 | 第45-53页 |
· 衡量指标 | 第46-47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变动分析 | 第47-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84页 |
· 林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55-61页 |
· 经济因素 | 第55-58页 |
· 社会因素 | 第58-59页 |
· 林业政策因素 | 第59-61页 |
· 林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61-83页 |
· 指标选取 | 第61-62页 |
· 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63-80页 |
· 模型结果讨论 | 第80-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 第84-100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4-95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85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构成 | 第85-86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 第86-89页 |
· 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各指标释义 | 第89-95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 第95-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全面分析 | 第100-113页 |
· 分层构建制约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可持续利用因素的判断矩阵 | 第100-102页 |
· 构建第二层判断矩阵 | 第100-101页 |
· 构建第三层判断矩阵 | 第101-102页 |
· 排序结果分析 | 第102-112页 |
· 自然历史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 经济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 政策因素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第106-109页 |
· 管理体制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第109-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路径设计 | 第113-125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构想 | 第113-114页 |
· 指导思想 | 第113页 |
· 实现目标 | 第113页 |
· 基本框架 | 第113-114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途径 | 第114-120页 |
· 在森工林区林地产业开发过程中要始终以保护林地资源为前提,坚持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方向 | 第114-115页 |
· 建立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投资长效机制 | 第115-116页 |
· 完善林地管护制度,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116-117页 |
· 推进森工林区林场所撤并,减轻林区人口对林地资源的压力 | 第117-118页 |
· 建立领导责任目标责任制和追究制,严格控制各种建设项目占用林地 | 第118页 |
· 应建立林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 | 第118-119页 |
· 应建立精简高效的林地资源管理机构 | 第119-120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机制 | 第120-125页 |
· 稳定的综合性林业政策和完善的政策配套运行机制 | 第120-121页 |
· 健全的林地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 第121-122页 |
· 发达的林地产业市场服务体系 | 第122-123页 |
· 应制定《国有林区林地中长期经营方案》,并设立国有林地经营活动招投标委员会 | 第123-125页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25-13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5-128页 |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对林业用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变化影响均显著;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就减少0.53万hm~2,而有林地面积则增加0.55万hm~2 | 第125页 |
· 林业政策因素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变化影响显著 | 第125-126页 |
· 林区林业产业总产值每提高1亿元,有林地面积增加0.15万hm~2 | 第126-127页 |
· 年末林业人口数每减少1万人,有林地面积增加1.39万hm~2 | 第127页 |
· 工人因工伤亡事故人数每减少1人,有林地面积增加0.03万hm~2 | 第127页 |
· 林业投资对森工林区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林业投资每增加1亿元,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0.07m~3·hm~(-2) | 第127-128页 |
· 经计算,目标层得分为0.62分,按照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处于弱可持续状态 | 第128页 |
· 管理体制因素是制约森工林区林地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历史因素 | 第128页 |
·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 创新之处 | 第128-129页 |
· 研究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附表Ⅰ:专家调查问卷 | 第138-143页 |
附表II: 林场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 第143-144页 |
附表III: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林地处调查问卷 | 第144-145页 |
附表IV: 伊春市森林资源局林权改革办公室调查问卷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介 | 第146-147页 |
导师简介 | 第147-148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