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 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变动——从生态赤字到生态恢复 | 第12-17页 |
· 中国森林新政——90 年代末期的一次制度变迁 | 第17-20页 |
·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 重要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论 | 第21-24页 |
· 本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48页 |
· 森林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归纳 | 第26-38页 |
· 发展观演化——森林价值的再认识 | 第27-33页 |
· 森林面临的外部性问题与“公地悲剧”问题 | 第33-36页 |
· 森林治理中政府市场边界 | 第36-38页 |
· 政策过程理论 | 第38-43页 |
· 政策决策 | 第39-41页 |
· 政策执行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文献评述 | 第43-46页 |
· 基于政策过程理论的森林政策分析框架 | 第46-48页 |
第3章 历史背景:森林建设历史阶段与共识(1949-1995) | 第48-65页 |
· 传统林业阶段与传统林业共识(1949-1978) | 第48-54页 |
· 传统林业阶段的基本情况描述 | 第48-51页 |
· 传统森林政策的共识达成分析 | 第51-54页 |
· 经济兼顾生态阶段与经济兼顾生态共识(1979-1995) | 第54-60页 |
· 经济兼顾生态阶段的基本情况概述 | 第54-56页 |
· 经济兼顾生态阶段的政策共识达成 | 第56-60页 |
· 本章小结:90 年代初期林业建设的双重困境 | 第60-65页 |
第4章 中国森林新政的产生(1995-2012) | 第65-79页 |
· 生态优先阶段的理念共识达成 | 第65-68页 |
· 森林新政的政策共识达成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跃迁中的知识、地方经验与决策层共识 | 第71-79页 |
第5章 中国森林新政与中国森林资源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9-85页 |
· 森林新政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79-80页 |
· 实证模型及数据处理 | 第80-81页 |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81页 |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森林新政对森林资源变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 第84-85页 |
第6章 中国森林新政的政策执行分析 | 第85-105页 |
· 森林新政的静态政策分析:分类治理机制 | 第85-92页 |
· 森林分类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86-88页 |
· 森林分类管制的政策脉络 | 第88-89页 |
· 森林新政的分类治理机制-以六大工程为例 | 第89-92页 |
· 森林新政的动态政策分析:政策模式变迁 | 第92-99页 |
· 森林新政目标的阶段调整:从生态购买到综合购买 | 第92-96页 |
· 围绕目标变迁的组织和治理模式变迁 | 第96-99页 |
· 森林新政政策模式变迁的实证检验 | 第99-103页 |
· 本章小结: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 | 第103-105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5-11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 政策展望 | 第106-109页 |
· 政策建议 | 第109-11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