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胁迫门控的钙通透阳离子通道的分离、鉴定与初步功能分析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表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1 生物体中感受蛋白概述 | 第13-22页 | · 信号转导中的受体蛋白 | 第13-15页 | · G蛋白偶联受体 | 第13-14页 | · 酶联受体 | 第14-15页 | ·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 第15页 | · 生物体中早期信号的感应 | 第15-22页 | · 动物细胞中的TRP离子通道 | 第15-21页 | · 植物对渗透势胁迫的感应 | 第21-22页 | 2 植物响应渗透势胁迫的信号传导机制 | 第22-29页 | · 植物的渗透势胁迫 | 第22页 | · 胁迫信号转导途径概论 | 第22-24页 | · 植物渗透势信号胁迫转导途径 | 第24-29页 | · 渗透势胁迫激活的中蛋白激酶 | 第25-26页 | · ABA依赖和ABA非依赖信号转导途径 | 第26-29页 | 3 植物体中的钙信号 | 第29-37页 | · 植物体中的钙离子 | 第29-30页 | · Calcium Signatures | 第30-32页 | · 钙信号成像 | 第30-31页 | · Calcium Signatures的作用 | 第31-32页 | · 定位于细胞质膜和胞质内膜的钙离子转运体 | 第32-37页 | · 介导钙离子外排的钙转运体 | 第32-34页 | · 介导钙离子内流的钙转运体 | 第34-37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用钙成像的方法表达克隆AtCSC1 | 第39-56页 | 1 引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菌株 | 第40页 | · 克隆质粒 | 第40页 | · 动物细胞系 | 第40页 | · 培养基、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 拟南芥幼苗RNA的提取及逆转录PCR | 第41-42页 | · 基因克隆及质粒构建 | 第42页 | · 动物细胞转染 | 第42-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54页 | · AtCSC1蛋白在高渗刺激下介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 第44-47页 | · AtCSC1介导胞外钙离子内流,且对冷和热刺激不起反应 | 第47-50页 | · CSCs家族蛋白具有功能保守性 | 第50-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电生理学实验方法研究CSCs蛋白的功能 | 第56-72页 | 1 引言 | 第56-5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 质粒载体 | 第57页 | · 动物材料 | 第57页 | · 培养基、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 体外合成Capping RNA | 第57-58页 | · 获取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 第58页 | · mRNA的微注射 | 第58页 | · 双电极电压钳记录信号 | 第58-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70页 | · 拟南芥AtCSC1,人HsTM63C和酵母ScYLR241W在高渗刺激下产生内向电流 | 第60-62页 | · AtCSC1是高渗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 第62-66页 | · AtCSC1通道活性受胞外钙离子影响,具有非整流的瞬时激发的电生理特性 | 第66-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拟南芥CSCs基因的表达模式及突变体的获得 | 第72-94页 | 1 引言 | 第72-7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 植物材料及菌株 | 第73页 | · 质粒载体 | 第73页 | · 培养基 | 第73页 | · 实验方法 | 第73-78页 | · 植物基因组提取 | 第73-74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74-75页 | · 拟南芥的转化和阳性植物的筛选 | 第75-76页 | · GUS染色 | 第76页 | · 农杆菌侵染转化烟草叶片 | 第76-77页 | · 双引物法鉴定T-DNA插入突变体 | 第77-7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8-92页 | · 拟南芥CSCs家族基因广泛分布在各种组织中 | 第78-89页 | · 拟南芥CSC1基因的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 | 第78-80页 | · 拟南芥CSC2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0-81页 | · 拟南芥CSC3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1-82页 | · 拟南芥CSC4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2-83页 | · 拟南芥CSC5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3-84页 | · 拟南芥CSC6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4-85页 | · 拟南芥CSC8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5-86页 | · 拟南芥CSC10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6-87页 | · 拟南芥CSC11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7-88页 | · 拟南芥CSC14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8-89页 | · 拟南芥CSCs家族基因T-DNA突变体的获得 | 第89-90页 | · 拟南芥CSC1基因突变体表型初步分析 | 第90-92页 | 4 讨论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