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27
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1
页 |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11-17
页 |
(一) 有关建构主义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 | 第12-14
页 |
(二) 有关联合国的文献资料 | 第14
页 |
(三) 有关中国与国际组织的文献资料 | 第14-17
页 |
三、理论框架与演进模型 | 第17-23
页 |
(一) 理论框架的建立 | 第17-22
页 |
(二) 演进模型的建立 | 第22-23
页 |
四、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 | 第23-25
页 |
五、论文的创新及难点 | 第25-27
页 |
(一) 论文创新意义 | 第25-26
页 |
(二) 论文写作难点 | 第26-27
页 |
第一章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分期——文本分析(1949-2004) | 第27-48
页 |
第一节 确定历史坐标: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分期问题 | 第27-29
页 |
第二节 联合国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 第29-31
页 |
第三节 文本内容验证 | 第31-47
页 |
一、1949-1971 年中国将联合国视为“敌人”,不满、谴责、批评态度明显 | 第31-36
页 |
二、1972-1989 年主权利益向发展利益转向,与联合国的经济合作日益活跃 | 第36-44
页 |
三、进入90 年代,中国与联合国步入深层次互动阶段,各项事务全面展开 | 第44-47
页 |
本章小节 | 第47-48
页 |
第二章 50、60 年代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 | 第48-87
页 |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 第48-63
页 |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冷战开始及美苏阵营激烈对峙 | 第48-51
页 |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充满敌意 | 第51-60
页 |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政治运动成为国内政局主流 | 第60-63
页 |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 第63-71
页 |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知——“战争与革命” | 第63-66
页 |
二、对世界格局的认知——从“两大阵营”到“两个中间地带” | 第66-68
页 |
三、“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定位与“孤立于世界体系外”的客观结果 | 第68-71
页 |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特点 | 第71-85
页 |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主权利益 | 第71-73
页 |
二、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挑战 | 第73-85
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7
页 |
第三章 70、80 年代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 | 第87-118
页 |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 第87-93
页 |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美苏关系开始缓和 | 第87-89
页 |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始于关系“正常化” | 第89-91
页 |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政治问题逐步解决,经济问题日益突出 | 第91-93
页 |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 第93-98
页 |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知——“和平与发展” | 第93-95
页 |
二、对世界格局的认知——“多极世界” | 第95-97
页 |
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与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结果 | 第97-98
页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特点 | 第98-116
页 |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发展利益 | 第98-100
页 |
二、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参与、合作 | 第100-107
页 |
三、中国否决权实践(Ⅰ):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 第107-116
页 |
本章小节 | 第116-118
页 |
第四章 90 年代至今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 | 第118-161
页 |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 第118-126
页 |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 | 第118-120
页 |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充满“好感” | 第120-123
页 |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安定团结、政通人和 | 第123-126
页 |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 第126-133
页 |
一、世界多样性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 第126-128
页 |
二、“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定位 | 第128-133
页 |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特点 | 第133-159
页 |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责任利益”,重视国家形象 | 第133-138
页 |
二、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维护与扩展 | 第138-149
页 |
三、中国否决权实践(Ⅱ):以负责任大国身份慎用否决权 | 第149-155
页 |
四、“韬光养晦”与“大国责任”的角色冲突 | 第155-159
页 |
本章小节 | 第159-161
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 第161-187
页 |
第一节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概述 | 第161-164
页 |
一、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基本内涵 | 第161-162
页 |
二、“两代维持和平行动” | 第162-164
页 |
第二节 中国对维和行动观念的转变 | 第164-176
页 |
一、50、60 年代,中国将“联合国军”看作是帝国主义的警察部队 | 第164-167
页 |
二、70、80 年代,维和行动真正体现和平性质; 中国政府在冷静观察后主动参与维和 | 第167-171
页 |
三、90 年代至今,维和行动成为世界和平支柱; 中国在维和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 第171-176
页 |
第三节 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制约因素及国家利益分析 | 第176-185
页 |
一、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制约因素 | 第176-179
页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利益分析 | 第179-184
页 |
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行为趋向分析 | 第184-185
页 |
本章小节 | 第185-187
页 |
结论 | 第187-198
页 |
致谢 | 第198-199
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