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12
页 |
1 导论 | 第12-30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9
页 |
· 经典理论作家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14-16
页 |
· 西方循环经济思想 | 第16-17
页 |
· 国内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的新发展 | 第17-19
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
页 |
·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 | 第19
页 |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9-20
页 |
· 多理论集成分析方法 | 第20
页 |
· 框架结构 | 第20-27
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7-28
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8-30
页 |
2 技术支撑: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30-52
页 |
· 循环经济的由来 | 第30
页 |
· 循环经济特征探析—从技术的视角 | 第30-42
页 |
· 经济发展时期的划分—以技术为主线 | 第31-37
页 |
· 环境友好技术的支撑 | 第37-39
页 |
·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39-41
页 |
· 几点启示 | 第41-42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的界定 | 第42-44
页 |
· 技术的涵义 | 第42
页 |
· 技术支撑的涵义 | 第42-43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的涵义 | 第43-44
页 |
· 循环经济背景下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的客观依据 | 第44-52
页 |
· 依据之一: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 | 第44-46
页 |
· 依据之二:循环经济背景下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 第46-48
页 |
· 依据之三: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 第48-50
页 |
· 依据之四:环境友好技术明显的外部效应 | 第50-52
页 |
3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框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 第52-64
页 |
· 经济学的视角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框架的界定 | 第52-53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特点 | 第53-55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原则 | 第55-56
页 |
3.4.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构成 | 第56-58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动力 | 第58-60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水平的评价 | 第60-64
页 |
4.技术选择: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优先解决的问题 | 第64-87
页 |
· 一般性技术选择理论分析 | 第64-66
页 |
· 成本最小化标准 | 第64-65
页 |
· 资源禀赋决定论 | 第65-66
页 |
· 小结 | 第66
页 |
· 循环经济对技术选择的新要求 | 第66-68
页 |
· 环境成本内化 | 第67
页 |
· 资源高效利用 | 第67-68
页 |
·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赢" | 第68
页 |
· 我国循环经济背景下技术选择的限制性条件 | 第68-73
页 |
· 我国较为单一的资源能源结构与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 | 第68-71
页 |
· 我国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比较落后 | 第71
页 |
· 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发展滞后 | 第71-72
页 |
· 研发、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转换成本比较高 | 第72-73
页 |
· 中国循环经济背景下技术选择的战略 | 第73-85
页 |
· 基本指导思想 | 第73-74
页 |
· 选择技术的原则 | 第74
页 |
· 具体选择路线 | 第74-85
页 |
· 促进循环经济技术选择的具体措施 | 第85-87
页 |
5.技术平台: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的基石 | 第87-106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平台的理论诠释 | 第87-88
页 |
· 循环经济的技术平台建设 | 第88-101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平台的特点 | 第88-91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立的原则 | 第91-92
页 |
· 技术平台目标体系 | 第92-96
页 |
· 技术平台的模式及主要动力系统 | 第96-101
页 |
· 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第101-106
页 |
6.制度安排:激励和保护我国循环经济技术进步 | 第106-154
页 |
· 制度与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考察 | 第106-109
页 |
· 制度与技术进步的内涵 | 第106-107
页 |
· 制度和技术关系的不同理论解释 | 第107-108
页 |
· 技术创新中制度安排的功能解释 | 第108-109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制度安排的动因分析 | 第109-111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的经济外部性 | 第109-110
页 |
· 循环经济中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存在 | 第110-111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成本劣势 | 第111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的正式制度安排路径 | 第111-114
页 |
· 路径之一:依靠产权制度和政府规制,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 | 第112
页 |
· 路径之二:加大资金支持和政府采购力度,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 第112-113
页 |
· 路径之三: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消除非环境友好性技术的比较优势 | 第113-114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正式制度安排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14-138
页 |
· 技术产权激励制度建设 | 第115-118
页 |
· 技术创新的政府干预 | 第118-123
页 |
· 技术政策支持 | 第123-128
页 |
· 适当调整环境政策 | 第128-138
页 |
· 非正式制度建设 | 第138-148
页 |
· 非正式制度的理论解释 | 第138-139
页 |
· 非正式制度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第139-144
页 |
· 非正式制度面临的窘境 | 第144-146
页 |
· 引导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几点措施或建议 | 第146-148
页 |
· 扩大公众参与 | 第148-154
页 |
· 公众参与的界定 | 第148-149
页 |
· 公众参与技术进步的价值 | 第149-150
页 |
·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因 | 第150-152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进步中公众参与的主要障碍 | 第152-153
页 |
· 几点措施或建议 | 第153-154
页 |
7.循环经济、环境友好性技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154-179
页 |
· 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154-156
页 |
· 循环经济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156-159
页 |
·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9-167
页 |
· 以资源利用程度来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 第159-160
页 |
· 从自然承载力方面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发展窘境 | 第160-164
页 |
· 从生态效率各项指标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处于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阶段 | 第164-167
页 |
· 环境友好性技术创新:循环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引擎 | 第167-176
页 |
· 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内涵界定 | 第167-169
页 |
· 环境友好性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169-176
页 |
· 加快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的支持性措施或建议 | 第176-179
页 |
·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友好意识 | 第177
页 |
·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177
页 |
· 政府应加大环境友好性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的支持力度 | 第177-178
页 |
· 建立社会化的中介技术服务组织 | 第178-179
页 |
8.循环经济、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 第179-200
页 |
· 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 | 第179-182
页 |
· 产业结构生态化 | 第179-180
页 |
· 产业结构轻型化 | 第180-181
页 |
· 产业结构软化 | 第181-182
页 |
· 循环经济发展中技术、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 第182-187
页 |
· 技术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 | 第182-183
页 |
· 产业结构变动也能够影响技术进步 | 第183
页 |
·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 | 第183-185
页 |
· 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循环经济中的效应 | 第185-187
页 |
· 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187-193
页 |
· 产业结构生态化进展情况 | 第187-191
页 |
· 产业结构轻型化发展缓慢 | 第191-192
页 |
· 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已经显现 | 第192-193
页 |
· 循环经济背景下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技术视角分析 | 第193-196
页 |
· 技术支撑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 | 第193-194
页 |
· 较高技术转换成本,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194-195
页 |
· 循环经济技术的外部性造成企业部分经济效益的损失 | 第195
页 |
· 企业循环经济的技术选择"不经济" | 第195-196
页 |
· 推进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几点建议或措施 | 第196-200
页 |
· 选择重点技术和重点业务领域,推进产业结构变化 | 第196-198
页 |
· 制定各种循环经济支持政策 | 第198
页 |
· 建立循环型企业和非循环型企业的利益均衡机制 | 第198-200
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0
页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210-212
页 |
致谢 | 第212-21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