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写作背景 | 第10-11页 |
· 写作思路 | 第11-12页 |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国际保理业务概述 | 第13-28页 |
· 国际保理业务的起源 | 第13-17页 |
· 保理业务在美国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4页 |
· 保理在欧洲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5页 |
· 现代保理业务的发展 | 第15-17页 |
· 国际保理的基本问题 | 第17-20页 |
· 国际保理业务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国际保理业务的种类 | 第18-19页 |
· 国际保理的法律性质 | 第19-20页 |
· 国际保理的比较优势和适用限制 | 第20-27页 |
· 国际保理与信用证的比较 | 第20-22页 |
· 国际保理与发票贴现的比较 | 第22-23页 |
· 国际保理与福费廷业务的比较 | 第23-25页 |
· 国际保理的适用限制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国际保理的基本法律机制 | 第28-37页 |
· 国际保理的法律基础 | 第28-31页 |
· 国际保理的法律本质在于转让债权 | 第28-30页 |
· 国际保理的核心在于转让债权体现在其运作功能上 | 第30页 |
· 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表明国际保理建立在债权转让基础上 | 第30-31页 |
· 国际保理立法也反映了以债权转让作为国际保理法律基础 | 第31页 |
· 国际保理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1-34页 |
· 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2页 |
· 出口商与出口保理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2-33页 |
· 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3-34页 |
· 进口商和进口保理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34页 |
· 国际保理的其它法律问题 | 第34-36页 |
· 保理合同的法律涵义及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 相互保理协议的法律涵义及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 相互保理协议与保理合同的关系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承担与防范 | 第37-50页 |
· 保理商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 | 第37-40页 |
· 债权合法性的风险 | 第38页 |
· 债权转让有效性的风险 | 第38-39页 |
· 债权归属优先权的风险 | 第39页 |
· 债权转让完整性的风险 | 第39-40页 |
· 出口商履约瑕疵导致的风险 | 第40页 |
· 其它保理当事人的主要法律风险 | 第40-43页 |
· 出口商的经营风险 | 第41-42页 |
· 债务人的信用风险 | 第42-43页 |
· 其他风险 | 第43页 |
· 保理商的风险防范 | 第43-47页 |
· 事前做好保理业务当事人的资信审查工作 | 第44页 |
· 认真严格审查各种相关的协议 | 第44-46页 |
· 通过联合型业务模式来防范和降低风险 | 第46页 |
· 法律适用风险的防范 | 第46页 |
· 慎重制定核准应收帐款和未核准应收帐款的条款 | 第46-47页 |
· 规范和完善法律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机制 | 第47页 |
· 出口商的风险防范 | 第47-48页 |
· 债务人的风险防范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国际保理的法律适用及其在我国法律环境下的完善 | 第50-69页 |
· 国际保理的适用条件 | 第50-55页 |
· 国际保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适用条件 | 第50-52页 |
· 国际保理在法律角度上的的适用条件 | 第52-54页 |
·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 | 第54-55页 |
· 中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状况 | 第55-60页 |
· 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简介 | 第56-57页 |
· 合同法确立的债权转让制度构筑了国际保理的基本法律框架 | 第57-60页 |
· 完善我国国际保理的法律适用环境 | 第60-64页 |
· 从债权转让规定的角度完善我国的国际保理法律环境 | 第61-63页 |
· 参与有关国际公约并采纳国际惯例 | 第63-64页 |
· 制定中国自己的有关国际保理的法律法规 | 第64页 |
· 促进我国国际保理发展的其他建议 | 第64-68页 |
· 制定扶持保理业发展的政策 | 第65页 |
· 建立现代国际保理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第65-66页 |
· 完善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形式和内容并提高服务水准 | 第66-67页 |
· 积极转变进出口企业要经营观念并做到诚实信用 | 第67页 |
· 加快国际保理业务人才的培养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