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1-13页 |
1.2.1 学术专著 | 第12页 |
1.2.2 学术文章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的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不足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不足 | 第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1.5 研究时间及概念说明 | 第14-16页 |
第2章 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影响中国 | 第16-28页 |
2.1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概况 | 第16-19页 |
2.1.1 中国依然需要救亡 | 第16-17页 |
2.1.2 资本主义兴起 | 第17-18页 |
2.1.3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第18-19页 |
2.2 巴黎和会的希望和失望 | 第19-22页 |
2.2.1 公理战胜强权的希望 | 第19-20页 |
2.2.2 强权战胜公理的失望 | 第20-21页 |
2.2.3 希望与失望的激荡 | 第21-22页 |
2.3 救亡方式的转换 | 第22-24页 |
2.3.1 南北和会 | 第22-23页 |
2.3.2 社会改造兴起 | 第23-24页 |
2.4 十月革命认识的转变 | 第24-27页 |
2.4.1 十月革命是“俄乱” | 第24-25页 |
2.4.2 十月革命认识的改观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十月革命怎样影响中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第28-41页 |
3.1 顺应“世界潮流” | 第28-32页 |
3.1.1 认知社会主义潮流 | 第28-29页 |
3.1.2 回应“世界潮流” | 第29-31页 |
3.1.3 从“世界潮流”到世界革命 | 第31-32页 |
3.2 仿效十月革命,走俄国人的路 | 第32-36页 |
3.2.1 中国能够走十月革命道路 | 第32-34页 |
3.2.2 中国应该走十月革命道路 | 第34-36页 |
3.3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双重作用 | 第36-40页 |
3.3.1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某些消极作用 | 第36-38页 |
3.3.2 以十月革命解读马克思主义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三次论战中的十月革命 | 第41-52页 |
4.1 “问题”与“主义”论战与十月革命 | 第41-43页 |
4.1.1 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胡适反对空谈主义的“炮灰” | 第41-42页 |
4.1.2 李大钊赞成十月革命 | 第42-43页 |
4.2 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中的十月革命 | 第43-49页 |
4.2.1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以十月革命反对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 第43-46页 |
4.2.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十月革命反驳基尔特社会主义 | 第46-49页 |
4.3 与无政府主义者论战中的十月革命 | 第49-51页 |
4.3.1 无政府主义者以十月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 | 第49-50页 |
4.3.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支持十月革命反对无政府主义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 | 第52-66页 |
5.1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影响 | 第52-55页 |
5.1.1 两次对华宣言的内容 | 第52-53页 |
5.1.2 两次对华宣言的巨大影响 | 第53-55页 |
5.2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 第55-61页 |
5.2.1 共产国际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55-57页 |
5.2.2 共产国际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帮助 | 第57-61页 |
5.3 共产国际影响下的中国共产党的传播活动 | 第61-65页 |
5.3.1 建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中国共产党 | 第61-63页 |
5.3.2 中国共产党的传播活动和成就 | 第63-65页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余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