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0
页 | 1 引言 | 第10-12
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
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
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
页 | 2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7
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5
页 | · 产业集聚的定义与内涵 | 第13-14
页 | · 产业集聚的阶段 | 第14-15
页 | · 产业集聚的机制 | 第15
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
页 | 3 兰州经济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总体分析 | 第17-26
页 | · 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界定及与产业集聚的关系 | 第17-18
页 | · 兰州经济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总体分析 | 第18-26
页 | · 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化程度呈梯度性 | 第18-20
页 | · 国有企业少、非国有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企业关联弱 | 第20
页 | · 城市之间产业技术素质差异较大 | 第20-22
页 | · 产业效益总体不高 | 第22-25
页 | · 市场规制和产业组织政策系统初步建立,还不完善 | 第25-26
页 | 4 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 第26-37
页 | · 兰州经济区主要城市支柱产业与产业园区 | 第26-34
页 | · 支柱产业 | 第27-28
页 | · 园区发展与产业组织 | 第28-34
页 | ·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28-29
页 | ·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29-30
页 | · 兰州西固新城工业园区 | 第30-31
页 | · 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 | 第31
页 | · 兰州榆中和平工业园区 | 第31-32
页 | · 兰州九州经济开发区 | 第32-33
页 | · 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 | 第33
页 | · 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第33-34
页 | · 临夏八坊工业园区 | 第34
页 | · 区内核心城市——兰州市的产业集聚状况分析 | 第34-37
页 | · 区位商分析 | 第34-36
页 | · 行业集聚规模分析 | 第36-37
页 | 5 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经济效果分析 | 第37-44
页 | · 分析模型 | 第37-38
页 | · 基础数据及计算结果 | 第38-44
页 | 6 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44-55
页 | · 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4-45
页 | · 指导思想 | 第44
页 | · 主要原则 | 第44-45
页 | · 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45-55
页 | · 促进经济要素集聚,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 第45-49
页 | · 总体布局构想 | 第45-47
页 | ·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实现物流人流快速便捷 | 第47-48
页 | · 建成统一规划的物流体系和综合交通信息网 | 第48-49
页 | · 加快制度和技术创新,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 | 第49-50
页 | ·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 | 第50-52
页 | · 优化建设工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 第52-55
页 | · 以科技为主导,建设农业示范园区 | 第55
页 | 7 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5-56
页 | · 区域基础设施政策 | 第55
页 | · 区域产业政策 | 第55
页 | · 市场一体化政策 | 第55-56
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
页 | · 主要结论 | 第56
页 | ·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56-57
页 | ·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 第57-58
页 | 附录 | 第58-62
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
页 | 致谢 | 第6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