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多工序制造过程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1 过程建模分析 | 第13-15页 |
1.2.1.2 过程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1.2.2 磨削加工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9-20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图 | 第20-21页 |
2 多工序加工和磨削加工概述 | 第21-29页 |
2.1 多工序加工过程概述 | 第21-23页 |
2.2 磨削加工概述 | 第23-28页 |
2.2.1 定义 | 第23-24页 |
2.2.2 技术特点 | 第24-25页 |
2.2.3 磨削加工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误差建模方法 | 第29-50页 |
3.1 坐标系的定义与分析 | 第29-30页 |
3.2 磨削加工过程中误差源的定义与分析 | 第30-31页 |
3.3 磨削加工过程中误差源与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3.4 磨削加工过程中工序之间误差描述 | 第32-34页 |
3.5 磨削加工过程位姿和齐次变换矩阵 | 第34-41页 |
3.5.1 位姿定义 | 第34-41页 |
3.5.1.1 位置定义 | 第34页 |
3.5.1.2 姿态定义 | 第34-37页 |
3.5.1.3 姿态的表达方式 | 第37-41页 |
3.6 磨削加工过程中齐次变换矩阵表述 | 第41-46页 |
3.6.1 齐次变换矩阵的表达方式 | 第42-44页 |
3.6.2 线性齐次变换矩阵 | 第44-45页 |
3.6.3 线性齐次变换矩阵与微小运动矢量关系 | 第45-46页 |
3.7 磨削加工过程中齐次变换矩阵实验证例分析 | 第46-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误差流模型 | 第50-66页 |
4.1 雅可比矩阵的微分变换求法 | 第50-51页 |
4.2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中误差传递总体分析 | 第51-54页 |
4.3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误差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4.4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误差分析 | 第56-63页 |
4.4.1 机床误差 | 第57-58页 |
4.4.2 夹具误差 | 第58-60页 |
4.4.3 基准误差 | 第60页 |
4.4.4 刀具误差 | 第60-61页 |
4.4.5 本道工序综合误差 | 第61-62页 |
4.4.6 误差传递模型 | 第62-63页 |
4.5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案例分析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中误差流预测和监控 | 第66-82页 |
5.1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中的统计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5.2 误差流模型的简化分析 | 第66-68页 |
5.3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误差流的贝叶斯统计分析 | 第68-73页 |
5.3.1 贝叶斯统计先验分布分析 | 第69-70页 |
5.3.2 基于正态分布的期望和Wishart分布的方差参数后验估计 | 第70-73页 |
5.3.2.1 零件特征总误差测量值的后验估计 | 第70-72页 |
5.3.2.2 误差源引起的特征误差的后验估计 | 第72-73页 |
5.4 回转体多工序磨削加工误差流监控方案实例验证 | 第73-80页 |
5.4.1 基于休哈特控制图过程监控方案 | 第73-74页 |
5.4.2 回转体类零件多工序磨削加工过程实例验证 | 第74-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