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与其配合物荧光探针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的主要应用 | 第12-13页 |
1.1.2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配合物荧光探针法技术 | 第13-17页 |
1.2 喹诺酮类药物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喹诺酮类药物的概况 | 第17页 |
1.2.2 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与发展 | 第17-18页 |
1.2.3 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4 喹诺酮类药物的荧光分析法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5 小结与展望 | 第22-23页 |
第2章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喹诺酮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23-3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2.1.1 仪器 | 第23页 |
2.1.2 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3 特征图谱的检测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2.3.1 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的合成结果 | 第25页 |
2.3.2 配合物的合成结果 | 第25-26页 |
2.3.3 红外光谱质谱分析检测的结果 | 第26-27页 |
2.3.4 紫外光谱检测的结果 | 第27-28页 |
2.3.5 荧光光谱检测的结果 | 第28页 |
2.3.6 核磁共振检测的结果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环丙沙星-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荧光体系的应用研究 | 第30-37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0页 |
3.1.1 仪器 | 第30页 |
3.1.2 试剂 | 第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1 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3.2.2 络合物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3.1 结果 | 第31页 |
3.3.2 讨论 | 第31-35页 |
3.3.3 反应机理 | 第35页 |
3.3.4 样品测定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诺氟沙星-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荧光体系的应用研究 | 第37-44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4.1.1 仪器 | 第37页 |
4.1.2 试剂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溶液的配置 | 第37页 |
4.2.2 络合物光谱的荧光测定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4.3.1 结果 | 第38页 |
4.3.2 结果 | 第38-42页 |
4.3.3 反应机理 | 第42页 |
4.3.4 样品测定 | 第42-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加替沙星-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荧光体系的应用研究 | 第44-51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5.1.1 仪器 | 第44页 |
5.1.2 试剂 | 第4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5.2.1 溶液的配置 | 第44页 |
5.2.2 络合物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5.3.1 结果 | 第45页 |
5.3.2 讨论 | 第45-49页 |
5.3.3 反应机理 | 第49页 |
5.3.4 样品测定 | 第49-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氧氟沙星-新型三氰基二氢呋喃荧光体系的应用研究 | 第51-58页 |
6.1 仪器与材料 | 第51页 |
6.1.1 仪器 | 第51页 |
6.1.2 试剂 | 第5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6.2.1 溶液的配置 | 第51页 |
6.2.2 络合物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51-5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6.3.1 结果 | 第52页 |
6.3.2 讨论 | 第52-56页 |
6.3.3 反应机理 | 第56页 |
6.3.4 样品测定 | 第56-57页 |
6.4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英文缩写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