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鸡球虫免疫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 乳酸菌表达系统及其应用 | 第12-14页 |
1.2.1 组成型表达系统 | 第12-13页 |
1.2.2 诱导型表达系统 | 第13-14页 |
1.3 非抗性选择标记的表达系统 | 第14-17页 |
1.3.1 细菌素抗性标记 | 第14页 |
1.3.2 糖类利用选择标记 | 第14-15页 |
1.3.3 金属抗性和胆酸盐标记 | 第15页 |
1.3.4 营养缺陷型选择标记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5页 |
2.1.1 质粒和菌种 | 第19页 |
2.1.2 引物合成 | 第19页 |
2.1.3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置 | 第19页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3页 |
2.2.1 NZ9000/△thy A突变株的获得 | 第25-34页 |
2.2.2 乳酸菌表达载体p TX80483-1E-P_(LAB)- thyALAB的构建 | 第34-39页 |
2.2.3 E. tenella 3-1E蛋白在乳酸菌表达载体中的表达 | 第39页 |
2.2.4 非抗性乳酸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2页 |
2.2.5 E. tenella 3-1E在非抗性乳酸菌表达载体中的表达 | 第42页 |
2.2.6 非抗性乳酸菌表达载体质粒稳定性检测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56页 |
3.1 NZ9000/△thy A突变株的获得 | 第43-47页 |
3.1.1 携带thy A基因的重组克隆质粒的序列测定分析 | 第43页 |
3.1.2 L.lactis NZ9000 thy 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 | 第43-44页 |
3.1.3 p Gthy A-up-down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4-45页 |
3.1.4 Erm B基因的扩增 | 第45-46页 |
3.1.5 单交叉菌株的PCR鉴定 | 第46页 |
3.1.6 双交叉菌株的鉴定 | 第46-47页 |
3.2 乳酸菌表达载体p TX80483-1E-P_(LAB)- thy ALAB的构建 | 第47-51页 |
3.2.1 携带嗜酸乳杆菌thy A基因的目的克隆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47-48页 |
3.2.2 P_(LAB)-thy ALAB融合基因的扩增 | 第48页 |
3.2.3 p TX80483-1E-P_(LAB)- thy ALAB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8-49页 |
3.2.4 P_(LAB)-thy ALAB融合基因表达的鉴定 | 第49-50页 |
3.2.5 E. tenella 3-1E蛋白在乳酸菌表达载体中的表达 | 第50-51页 |
3.3 非抗性选择标记乳酸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54页 |
3.3.1 p TX80483-1E-P_(LAB)- thy ALAB(氯霉素已去除)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51-52页 |
3.3.2 重组质粒p TX80483-1E-P_(LAB)- thy ALAB(除去氯霉素)的鉴定 | 第52-54页 |
3.3.3 E. tenella 3-1E在非抗性表达载体中的表达 | 第54页 |
3.4 非抗性菌株质粒稳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4.1 thy A基因营养缺陷型乳酸乳球菌的构建 | 第56-57页 |
4.2 乳酸菌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的建立 | 第57-58页 |
4.3 E.tenella 3-1E在非抗性选择标记表达载体的表达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