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硅谷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光谷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科技园区机制与环境评价模型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2.1 科技园区的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2.1.1 科技园区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 第17-20页 |
2.2 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1 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机制的界定 | 第20页 |
2.2.2 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环境的界定 | 第20-21页 |
2.3 科技园区创新机制要素和环境要素 | 第21-25页 |
2.3.1 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的系统要素 | 第21-23页 |
2.3.2 科技园区创新环境的系统要素 | 第23-25页 |
第3章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系统要素分析 | 第25-41页 |
3.1 美国硅谷 | 第25-33页 |
3.1.1 美国硅谷的发展概况 | 第25页 |
3.1.2 美国硅谷的形成原因 | 第25-26页 |
3.1.3 美国硅谷创新机制与环境要素分析 | 第26-33页 |
3.2 武汉光谷 | 第33-38页 |
3.2.1 武汉光谷的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3.2.2 武汉光谷科技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分析 | 第34-38页 |
3.3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系统要素比较 | 第38-41页 |
3.3.1“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系统要素的相同点 | 第38-39页 |
3.3.2“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系统要素的不同点 | 第39-40页 |
3.3.3 硅谷的经验对光谷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谷”科技创新主要机制与环境比较分析 | 第41-59页 |
4.1 “双谷”科技创新主要机制比较 | 第41-49页 |
4.1.1 自主创新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1.2 知识产权智本创新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4.1.3 创业风险投资等资本创新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4.1.4 “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信用”文本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4.1.5 “创新-创投-创业”集群共生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4.2 “双谷”科技创新环境比较 | 第49-50页 |
4.2.1 政策环境 | 第49页 |
4.2.2 服务环境 | 第49-50页 |
4.2.3 生活环境 | 第50页 |
4.3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耦合评价体系 | 第50-59页 |
4.3.1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筛选原则 | 第50-51页 |
4.3.2 总体结构设计与指标体系 | 第51-54页 |
4.3.3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耦合评价模型 | 第54-59页 |
第5章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综合分析和优化策略 | 第59-64页 |
5.1 “双谷”科技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综合分析 | 第59-60页 |
5.1.1 武汉光谷的发展优势 | 第59页 |
5.1.2 武汉光谷的发展劣势 | 第59-60页 |
5.2 武汉“中国·光谷”科技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优化策略 | 第60-64页 |
5.2.1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光谷模式”,提高转化效率 | 第60-61页 |
5.2.2 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 第61-62页 |
5.2.3 搭建全方位中介服务服务体系,提供更优创新条件 | 第62-6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